為人父母也考牌 同理心化解衝突
沒有人天生便懂得當爸媽,人人也是邊學邊做。兩位媽媽各自面對不同教養子女的疑難,選擇受訓成為家長教練,與子女同步成長,共同面對不同階段的難關。 教練學(Coaching)可以令個人想法改變,學習做家長教練(Parent Coach),更能讓家長對教養有清晰目標,與子女建立和諧關係,減少衝突,同時引導子女思考,培養良好行為和習慣,令彼此生活更具明確方向。 換角度看事物 Serina從事市場策劃,育有12歲兒子丞軒和九歲女兒芯言。當女兒升小一後情緒易激動和發脾氣,令她不知所措,於是她報讀了教練學有關情緒管理的課程(約18小時):「真正學懂怎跟小朋友溝通,不是用自己的意見給他,而是懂得用問題令他們思考對錯。」家長教練Coaching的技巧,正是父母需要耐心聆聽、以引導式提問、不給予意見和指令:「兒子在面書不禮貌而闖禍,我們沒罵他。整件事一定要先平靜自己、想清楚,否則便會先罵了他,我亦反省過是否自己平日少教了他甚麼。」 家長教練導師李慧蘭(Coach Lee)補充,課程其中要點是令父母懂發問,從而了解子女「言下之意」,發掘他們長處。Serina認同:「我發現女兒原來是一個很需要愛的孩子,當她不開心,正是她想別人關心自己。所以當她不開心,我會主動問她、攬她……以前不會在乎她不開心的原因,現在知道一定有些甚麼才令她不開心。」李慧蘭強調,Coaching過程令家長有同理心,懂得站在兒童角度看事物,令他們覺得受尊重,然後才可有效管教。 自行發現問題 任職財務策劃的Wings是單親媽媽,育有五歲兒子峻彥和四歲女兒翠珊。她在兒子兩歲時開始修讀親子教練證書課程(約70小時),正因為當時兒子處於Trouble 2階段:「我沒有兄弟姊妹,他們兄妹之間的問題我無經驗處理。我已經是新手,加上亦兼任了另一角色(父親),覺得吃力,不知道方向,便趁他們未懂性時去學。」 她曾在課堂分享,由李慧蘭即席Coaching,為的是當時未夠一歲的女兒突然愛「bu飯」:「Coach Lee不斷問我,食物有何不同?『bu飯』前後有何不同?……最後發現是我因為不准許在桌上有玩具伴食飯,她這樣做是想找玩意,這在大人角度當然不行。她沒有解決方法,只是問很中性的問題,令我發現問題。」最後,怎樣令小人兒有趣地吃飯?「是兄妹倆互相夾食物給對方,而我亦堅持底綫,不可有玩具放在餐桌。」學習Coaching,正是讓家長審視環境如何影響兒童行為。 而兒童透過家長的Coaching亦了解到自身行為,Serina說一對子女亦懂得站在對方角度看事物,減少摩擦。她工作繁忙,連周末亦要工作,不過跟子女關係融洽。她舉例說,女兒學校有活動,主持遊戲的社工要家長跟子女聽指令後即時做不同的身體動作,最後是嘴對嘴、親一親,全場只有她跟女兒毫不猶豫便做,可見她倆關係親密。 先學核心再學技巧 李慧蘭說家長Coaching的核心,正是要先有同理心,然後才學習技巧:「你能否從孩子角色看事物?怎樣知道孩子言下之意,就是你要聆聽,更要表達出來。」家長最困難的地方是發問,「我們要有開放態度和好奇心,才可問開放的問題。若家長只用自己的判斷發問,是不會了解實情。」她教的發問技巧助家長掌握問題焦點,亦幫助家長訂目標。最後家長要回應子女而非批評:「很多時家長只懂嘮叨,孩子聽不入耳。Coaching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要信任亦要持開放態度,很多時候家長正是死在這些位。」 (2015-7-7 晴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