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調整適當指令 做事拖拉的孩子
有時候,請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非要三催四請加罵人才肯去。原來給孩子指令時,先要確定他有專心在你身上,然後再確定指令是否清楚完整。因為當孩子不專心或是信息一下子太繁雜時,接收就會有困難;如果接收不完全,理解也就跟着出錯,那孩子當然就無法做出適當的反應。 「小亞,你現在在看電視嗎?幫媽媽去超市買一盒鹽。」林太太在廚房裏朝客廳大喊。小亞看着電視沒有回應。等了一會兒,林太太再度拉開嗓門:「小亞,聽到沒有?去超市買一盒鹽,不然我沒辦法煮菜。」「很煩呀,人家在看電視啦!」小亞頭也不回的喊。「叫你去買就去買,你不要吃晚餐了是不是?」林太太有點生氣了。 管教方式出問題 如果注意力跟命令都沒問題,但孩子就是不理你,甚至唱反調,這可能代表家裏管教方式出了問題。孩子為甚麼遵守爸媽的指令?這是因為指令在孩子的心中有分量。而分量則是看孩子遵守指令的後果,以及他與爸媽的關係而決定的。當孩子遵守指令可以得到好結果時,他聽話的意願就會變高;如果孩子不遵守指令的結果跟遵守指令沒甚麼不同,那這個指令對他來說有或沒有其實沒差別。那既然如此,與其遵守,還不如忽略來得輕鬆一些,反正聽不聽都一樣。時間久了,指令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就像是降落傘,愈來愈低。 父母可以這樣做: 1.「聽話」,從習慣開始 「聽話」對大部分孩子來說,是一個習慣。因此,父母要建立聽話習慣的關鍵時期,也就是孩子仍然以家庭為重心的階段,約莫從出生到初中、高中前。所以當孩子還小時,爸媽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起孩子「服從指令」的行為。重點不在於孩子做了甚麼,而是孩子是否有照你所說的去做。因此一旦孩子能做到,你只需要馬上讚美孩子的行為,孩子就會很快了解「聽到、了解並執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你可以在孩子完成指令後對他說:「太好了,你有照着爸爸媽媽說的話做」、「爸爸喜歡你照着爸爸的話去做事情」,這些對孩子都是相當大的鼓舞。 2.增加指令的分量 一句話有沒有分量,看的是親子間的關係。關係愈好,話的分量愈重,除了平時維持良好的親子互動外,說話要有分量,有幾個原則值得爸媽要注意: (a)說話算數 家長自己能夠說到做到,孩子才會知道你是很認真的。我們有時候會因為許多原因破壞自己定下的原則,這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示範,記得,你要孩子聽你的,首先你自己要堅持原則。 (b)指令不是邀請 在給孩子指令時,盡量中性而堅定,減少孩子討價還價的空間。有些家長會習慣說:「寶貝,幫媽媽把掃把拿來,好不好呀?」、「小明,幫爸爸把電視關上,可以嗎?」這類的指令如果遇到孩子拒絕時,往往就容易出現爭執。你可以說:「小明,現在請幫爸爸把電視關上。」 (C)製造聽話的機會 父母可以先選擇一兩件孩子容易做到的事情,要求孩子去做,一旦孩子能做到時,只要給予讚美即可,愈具體的讚美愈好,例如:「媽媽很喜歡你聽我的話做事情。」 3.把指令化繁為簡、分段進行 請試着快速念完以下句子,然後回答問題:「小明,你等一下吃飽飯把中文、數學跟生詞還有英文跟聯絡簿都拿出來給我檢查。你現在給我在十分鐘之內把晚餐吃完,不准說話,先吃那條魚,不要挑食,高麗菜也要吃、那個有很豐富的營養的,吃不完你別想吃點心。」現在,請你回想,小明要拿哪幾樣作業?發號施令時,記得保持輕薄短小的原則為主,愈簡單、愈短、愈好理解就是愈理想的指令。孩子的注意力有限,記憶力也有限,愈冗長的指令愈難吸收,而且注意力也會愈容易渙散。 內文摘自《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情緒×行為問題:心理師給父母的20個教養解答》(作者:陳品皓、出版社: 木馬文化) (2015-8-10 晴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