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有效管教 先建立親子關係
協康會最近與港大及理大合作,推出一個具規模的管教課程,教導家長如何處理特殊需要兒童的行為。課程主要幫助孩子表達情感,以及循序漸進地建立好行為。編寫教材的專家認為,不論任何兒童,父母都宜先學習平靜自己,與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那麼任何管教技巧便都能得心應手。 評估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五歲半女兒,有天竟然拿起海綿仔細地洗碗,一步一步地說出如何擦擦抹抹的步驟,乖巧得很,媽媽楊太感動得立即以手機拍下來,給予協康會的導師們看。過度活躍症的孩子向來就不容易做到整齊有條理,女兒也是容易發脾氣和衝動,與妹妹一起時更容易因嫉妒而變本加厲,但這天卻能有系統地收拾碗筷及洗碗,楊太直言:「是十分意料之外。」 女孩變得有條理 自去年11月參加「教得其樂——家長管教技巧」的課程至今,只一年時間便有如此理想的效果,楊太認為除了課程內的技巧有用外,首要的是自己心態上的改變。她說:「做母親的都有些完美主義,以前女兒做綫條練習功課時,本想訓練她做得好些,但看在大人眼中只是幾分鐘的工夫,女兒卻往往花上一小時才完成,每天就在功課上這樣吵吵鬧鬧。」 她發現,父母要先顧及小朋友的感受,提升她的自信,能力就慢慢建立起來。於是,她嘗試把要求放下,多讚賞女兒。女兒寫字,從前她會一筆一畫地修改,現在倒讓她自由地寫,偶然發現了寫得漂亮工整的字便在其上給一顆星,表示欣賞。如此刻意的讚賞,效果竟然出奇地好,連其他行為也跟着起了變化。洗碗時,女兒站在媽媽身後,楊太把每步驟做得仔細清晰,然後有一天,女兒餐後主動收拾,然後去清洗乾淨。她看到,親子關係改善了,處理行為也變得容易了。 平靜後見新曙光 的確是「平靜了。」頌仁媽媽也由衷地說。育有一對龍鳳胎,五歲大兒子被評為發展遲緩、性格較內斂需要較多安全感。當媽媽照顧妹妹時,頌仁往往爭寵,更說:「你理會妹妹,即不要理我了」,令媽媽不知如何是好。上管教課後,有空間整理心情,頌仁媽媽明白平靜的情緒能讓兒子感到實在和安全。最近妹妹因病住院,頌仁內心其實不安,但他竟然懂得找出指示「抱抱」的圖卡,希望媽媽給予擁抱。孩子的好行為,往往在父母冷靜下,就能自動建立起來。 多與孩子談天玩耍 上畢管教課程,兩位過來人都感到方法有效,並且發現:不慍不怒的心態更令管教事半功倍。負責編寫課程教材的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陳鑑忠也認為,再好的管教方式,也先要父母與孩子有良好的關係才容易發揮。是以,他設計的20個管教技巧中,首兩個便與建立親子關係有關,分別是「與孩子談天」和「開心搖搖板」。他認為父母必須多與孩子談天說地和一起玩耍,從中多欣賞多鼓勵,孩子較容易接受父母的管教。 (2015-12-7 晴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