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先準備「假日症候群」 長假收心操
放完長假,當爸媽告訴孩子:「明天要上學囉~」有些孩子立刻演出下列劇碼:我肚子痛、我要留在家裡、我不想上學…。即使爸媽不斷安撫,孩子仍是一臉擔憂及害怕的模樣,這種因放假而衍生的現象稱為「假日症候群」,相信這樣的情境普遍存在許多家庭中,使得爸媽對放假是又愛又怕。 放假對大人或孩子而言,都意味著可以放鬆一下,不必趕著上班、上學,然而,假期之後,全家人也常陷入…鬧鐘接二連三響,摀住耳朵,看誰撐最久;冬日冷冷正好眠,被窩暖暖,誰都不想爬出來;大人睡眼惺忪趕忙上班,還要處理孩子的賴床、哭鬧的情緒…。 一般來說,孩子陷入這種「假日症候群」可能的原因有下列三種: 假期生活型態改變導致不適應 平日忙於工作的父母,總不免刻意安排一些旅遊或特殊活動,利用假期多陪陪孩子,以彌補平日的疏忽;而假期中父母也較放縱孩子晚睡晚起等不規律的生活方式,諸如此類都會造成假期結束後的調適不良。 分離焦慮問題的重現 部分的小班孩子因初入學所產生的分離焦慮,因為與學校中的友伴、老師逐漸熟悉,淡化了這種焦慮。當放長假,再次得到父母的日夜相伴,學校中的事物已不再新鮮時,分離焦慮的問題會再度重現。 恐懼上學的潛在因素 孩子因能力有限,無法理解或掌握周遭環境,因而對未知的事物心生恐懼,例如:害怕學校中的人事物,或是過去上學的經驗不佳,假日或假期過後,孩子會假借肚子痛、不舒服等理由,掩飾內在的恐懼,一旦父母答應讓他留在家中休息,焦慮、恐懼便不藥而癒。 與其說孩子有「假日症候群」是生理的症狀,不如說有心理情緒調適的困擾,爸媽在假期中預作準備,幫孩子輕鬆準備愉快心情。 安排適合的親子活動 安排適合孩子體力的活動,四歲以下的孩子由於調適能力較差,抵抗力也比較不夠,加上舟車勞頓,很容易生病、不舒服,過量或過度歡樂的活動,容易導致幼兒產生「假日症候群」的現象。 提早恢復正常作息 假期結束前幾天,先逐漸恢復規律的作息,早睡早起,假期的最後一天,儘量讓孩子處於熟悉的時間流程與情境當中,預備好隔天上學需要的東西,一起輕鬆迎接明天的活動。 與孩子分享假期感受 睡前陪孩子聊聊天,分享假期中的快樂情景及假期結束的失落感,聆聽孩子內心世界的心情轉變,適時予以開導與鼓勵,並可共同預定下次假期的計劃。 有些孩子需要長一點的時間調適自己的情緒,假期後的這個星期,陪孩子提早15分鐘上床,唸幾個故事、放點輕音樂,讓孩子睡飽一點,早點讓孩子恢復活力,進入日常的生活軌道。 身為大人的我們,偶爾也會在假期之後厭倦回到工作崗位上,而孩子需要的就是爸媽真正的體諒、關懷與耐心包容,幫助他們儘早調適情緒,別讓「假日症候群」成為假期後的煩惱。 資料來自: http://goo.gl/Or8Ao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