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看建築藝術 捕捉香江特色

三月份本地有不少大型藝術展覽,如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中心藝術博覽會(Art Central)等,不少家長都想藉此機會提升子女藝術修養。不過,如不太熟悉藝術家或作品,要為子女詳細講解並不容易。K11商場正舉行的「築.聽.覺」展覽,帶來結合建築與音樂的展品之餘,更首設兒童導賞服務,將創作理念重新設計成兒童版小冊子及語音導賞。展覽期間亦會舉辦一系列兒童工作坊,讓小朋友對建築藝術有更深入的認識。

「築.聽.覺」展覽由K11商場主辦,邀請到跨領域建築設計事務所「天之豐」創辦人李國欣(Sarah)及矢野豊策劃,展出七件另類建築藝術品。早前遇上策展人Sarah。她表示,今次展覽結合音樂及建築藝術,嘗試傳遞藝術家對香港的所思所感。「香港由建築物、聲音、氣味,甚至觸感等很多不同的部分組成,今次我們邀請的藝術家,嘗試捕捉他們心目中香港最重要和獨特的一面。」

本身是建築師的Sarah認為,大眾對建築的想法仍停留於興建建築物或設計模型,「其實建築有很多面向,有些更是無形的特質,如生活在當中的人,甚至是人與建築物的互動,今次展覽很希望可帶出這些特質,所以大部分展品都鼓勵觀眾參與。」

好像由香港團隊「近建築研究舍」設計的「竹.光.感」,走廊兩旁插滿內置動態感應器的竹子,有人經過便會啟動燈光及聲效。「竹是香港的特色,因六十年代開始流行摩天大廈,便用上竹板來搭棚。參觀時,除了單純地走過展品,大家不妨嘗試跳舞或不同動作,看看能觸發甚麼效果。另外,竹林鼓勵大家停下來感受,走廊外卻是人來人往的港鐵站,這種對比亦是展覽想帶出的互動。」

她又推介德國建築工作室Topotek 1設計的「Myriad」給一家大小。由一千八百多個手動音樂盒組成的裝置,搜集了世界各地的流行曲及古典音樂,觀眾隨意動手為音樂盒上鏈,譜奏自己的音樂交響曲。「音樂盒鑲在兩面牆上,靠近地下的方便小朋友參與,中間或頂層的音樂盒,則要家長抱起子女才可,絕對可增進親子交流。」

Sarah更說,期待展覽讓大家重新認識香港的不同面貌,「居港愈久愈欣賞香港。因自己對建築史很感興趣,故會主動去了解,策劃展覽亦令我看到香港不為人知的一面。好像今次展出韓國攝影師Sarah Choi的兩輯照片,便記錄了香港被人忽略的建築和街道。其中名為『我們生活在色彩當中』的系列,便捕捉了香港街頭顏色鮮艷的景色。」

除了藝廊,家長參觀展覽時記得要到商場中庭,欣賞展覽的重點之一,由「眾建築」創作的「黃金泡泡」,亦是最巨型的展品。由金色反光物料製作的球體及圓形管道,橫跨中庭及三層樓,參觀者更可搭電梯到上層,窺探管道內部反射出商場人來人往的情景,好像大型萬花筒一樣。

Sarah特別提到,雖然展品結合建築及聲音藝術,但並不希望像一般專業建築展給人高深莫測的感覺,「所以除了一般解說展板,我們亦額外為兒童設計導賞小冊子及解說,又邀請藝術家就作品的主題,設計了多個工作坊。畢竟小朋友就是未來的棟梁,很應該及早讓他們認識建築藝術。」

K11香港區營運董事胡玉君(Rebecca)補充,兒童導賞內容經商場的藝術團隊、策展人及藝術家共同設計,確保解說正確之餘,亦用淺易文字傳遞背後概念。「只需利用手機掃描展品旁的『二維碼』,即可看到解說文字及影片,希望引起小朋友對藝術的興趣。」

她表示,展覽期間亦會舉行「黏土建築」、「紙箱遊樂場」及「Play Like An Architect」三個兒童工作坊,「其中黏土建築不設導師,展覽期間小朋友可隨時參加,利用木棒及黏土自由創作。另外兩個活動則需要家長陪同。」除了參加工作坊,家長亦不妨帶子女到展場中的「閱讀角」看書。Rebecca表示,閱讀角除了適合成人的專門圖書,策展人與商場團隊亦特地挑選了一批適合小朋友的建築書籍,介紹現代城市及建築學知識,有助小朋友進一步認識建築藝術。「很多人想做醫生、律師,說不定了解過建築後,有興趣成為建築師呢。」

提提大家,「築.聽.覺」展覽現正於尖沙嘴K11商場舉行,入場費二十元。十二歲或以下小童,或十五歲或以下之學生憑學生證可免費入場。家長即場拍攝任何一件展品,上載到社交平台,亦可免費入場。關於展覽及工作坊詳情,可瀏覽:http://hk.k11.com/。

(2016-2-29  星島日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