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竭斯底里如何影響子女?
孩子的學習及模仿能力十分高,要他們有好行為,必需先從自己做起,為孩子建立好榜樣。 1.事事發瘋 當你的孩子把物品遺留了,你或會撐大眼睛,並斥喝他:「又忘記了!」,這對孩子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面對某些情況,父母表現得勃然大怒或崩潰也是無可口非的。但要是面對任何情況,父母都表現得大呼小叫,孩子便不懂如何應對生活中的起伏。當父母只是不斷把聲音提高八度地責難孩子,或誇張地使用「你永遠」、「你總是」這些字眼,他們很難知道什麼才是恰當的及分辨事情的輕重。他們會感到不公平,日後遇到什麼問題也把父母排除在外。 專家指出,每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時,父母先把事情劃分為1至10級,按照事情給予相對程度的反應,漸漸你會看到每件事情當中的輕重之別。 2.掩飾自己的情緒 當你正為一些事情發愁,但你卻對孩子說;「沒事,一切安好。」這對孩子沒有一點幫助。 父母並不需要向孩子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反之借此機會讓他們明白我們的情緒是複雜的,可以感到傷心、生氣或困惑。更重要的是,孩子天生敏感,父母越隱藏自己的情緒,他們越能感受得到。父母隱藏自己真實的感受,間接是教導孩子對感受說謊。 專家指出,孩子需要一個角式模仿以談及他們的感受。父母如實地展示自己的感受,並給他們解釋此感受的原因,或加一些他們的自身經驗,讓他們更易明白及理解。越年長的孩子,父母應越花時間與他們解釋,並允許他們發問問題,這樣他們便越能理解。 3.總是把請求變成問句 父母要求孩子收拾玩具:「你能收拾你的玩具嗎?現在就去,好嗎?」此問句在孩子聽來,表示他有選擇說不的權利。當孩子真的選擇不做,父母卻在旁焦急起來,最後只會變得失去耐性,罵戰一觸即發。 專家指出,父母要求孩子必需做的,指示必需清晰及明確,語氣必需堅定;「請現在關掉電視」。要是孩子不願意,父母可再表示:「示範給媽媽看如何關電視 / 媽媽幫你關」。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孩子便會知道如何跟從你的指示,父母亦不需淪落至情緒失控的地步。 4.你是一個批評家,不是一個教練。 父母經常習慣當批評家,批評孩子每個不是。如果父母的批評多於讚賞,漸漸地孩子會忽視你的批評,更嚴重的是會打撃他們的自信心,令他們不敢嘗試,怕令父母失望。 專家指出,父母永遠都要讚賞孩子多於批評,這並不代表你對他們的錯誤視而不見。首先父母要認同孩子的成就,輕輕帶過他們犯錯的地方及提供幫助,並不刻意放大他們的錯誤。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聆聽父母的批評和建議。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每天和父母一起生活,也是同一個道理。只要父母堅持成為孩子的模範,孩子的行為和態度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