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學者研數學特教略策
數學運算涉及抽象概念,一般學生要理解不易,對患有專注力不足、自閉症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更是障礙。研究「數學化教學」多年的學者馮振業正籌備一項研究,為特教生學習數學設計教學法,期望通過生活化的方法,協助他們循序漸進掌握數學概念,目前正在籌募二十六萬元的研究經費。馮振業指,課程以往在逾二十所小學試行有明顯效果,期望能為特教生設計數學教學策略與工具。 香港教育學院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馮振業,多年研究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Freudenthal)提倡的「數學化教學」,並引進到本港課堂,迄今已有二十所小學採用「數學化」課程,亦以此教學法撰寫小學教科書。他解釋,「數學化教學」強調通過生活化例子,引領學生先建構數學概念,有別於一般課程甫開始便學習數式運算,然後只顧反覆操練。 他以除法為例,學生先親手通過糖果及餅乾等實物,分配成不同等分,並根據工作紙逐步記錄,「若難度再加深些,每兩件西餅放在一個盒子,最終做到幾盒及剩餘幾件餅,便涉及『包含』與『均分』兩個概念,整個過程都是生活經歷入手,還未到算式。」學生通過親手實作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教師始教導算式運算,「對學生來說印象很扎實,計算錯誤的機會很低;若太早教授除式,學生很易混淆不清。」 「數學化教學」在主流學校推行漸見成績,最近馮振業獲香港特殊學習障礙協會邀請,協助解決特教生的數學學習困難。他遂邀請學者專家合作,打算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設計適合特教生的數學教學法及評估工具,過程中將有一百名特教生參與,亦會聘請一名教師協助統籌。 他指整項研究計畫須三十九萬元,目前正籌募其中二十六萬元,其餘十三萬元在完成籌款後,由教院按配對補助基金模式發放,「如找到廿六人每人願意捐出一萬元,就能啟動計畫,希望可以集腋成裘。」 馮振業稱,「數學化教學」以往在融合教育的主流學校試行,雖無刻意為特教生追蹤研究,但初步觀察他們仍能跟得上進度,尤其患有學習遲緩的學生更為顯著,故對建立教學策略及工具甚有信心。 但他坦言,有些學生或未能受惠,「例如視覺上分辨不到加號(+)與乘號(×)、『12』與『21』等的學生,未必能幫得到。」他指學界對特教生學習研究多聚焦語言方面,數理學習較為陌生,期望研究有助加深了解。 (2014-6-24 星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