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家庭研究小組 授學院派「育兒貼士」
不少家長平日喜歡在網上討論區、社交網站分享「湊仔經」,但內裏資訊良莠不齊。香港教育學院近日成立「亞洲家庭研究小組」,打造學院派的親子網上平台,定期發表以研究為本的「育兒小貼士」,深入淺出解答家長疑慮。小組以研究釐清家長在管教上的誤解,發現本地家長奉行的嚴父慈母,反而令子女無所適從,影響社交能力。 教院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不同學系的教授組成「亞洲家庭研究小組」,主打亞洲家庭研究。小組近日訪問二百六十一對本地父母、就讀低班(K2)的子女及其老師,發現父母管教的一致性,對子女社交能力產生正面影響,尤其是情緒不穩定的學童。研究與中國家庭觀念男尊女卑、嚴父慈母的管教方式大相徑庭。 小組成員之一、教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林俊彬指,嚴父慈母似是平衡雙方角色,但兩人說法不一,往往令子女感混亂,「嚴父就兩個都嚴;慈母就兩個都慈」。父母間亦須有管教的默契,他指假設媽媽要兒子晚上十點上睡覺,爸爸卻模棱兩可,沒有所謂,會令兒子感到混亂,不知跟誰的意願。 林俊彬強調,父母管教愈一致,子女的同理心、同儕認同、社交自信愈好,尤其情緒波動較大的學童更為顯著。 林俊彬建議家長互相協調讚賞的指標,更可進一步加深層次,例如媽媽向兒子問「爸爸讚你主動收拾玩具,很乖,對嗎?」比媽媽直接讚賞,更起正面作用,因可讓他知道父母對自己的肯定,彼此的關係如團隊般,幫助融洽相處。他笑言,家校協作提倡學校與家長緊密溝通,促進子女學習的理念,放回家庭層面,父母之間互相補足,對子女有正面影響。 小組將通過網站,把有根有據的學術研究「知識轉移」成為淺白的育兒心得,定期在網上發表成果與育兒技巧,供家長參考。「坊間不少網站、討論區流傳不少育兒秘笈,背後卻未必有研究支持,往往只是口耳相傳。」林俊彬稱,並希望藉今次研究,改變家庭研究以西方國家為主的現況之餘,本地家長亦可得益。 提到本港家長心態,他指不少家長甚為緊子女成長,害怕行錯一步就會拖垮他們,但幼兒性格非一朝一日養成,毋須過分憂慮,「我們不是要病化件事,而是希望家長可以做得更好。」家庭關係受國家文化、傳統思想影響,林俊彬認為教院銳意循此研究方向發展,了解本港父母與子女相處模式,在國際學術界站穩腳步。 (2015-1-21 星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