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推舉遊樂場 有沙有水具挑戰
早前一個研究指出,香港遊樂場缺乏挑戰性,留不住小朋友。參與研究的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遊樂場專家袁漢昌,早前到訪三個遊樂場考察,發現兩歲幼兒愛到適合五歲以上的組件玩樂,滑梯挑戰度不夠多元化,設施難滿足到幼兒。他冀望本港公共遊樂場效法新加坡加入沙水,補足兒童發展需要。 曾協助建構不少戶外和室內遊樂空間的袁漢昌(Chris),謂最近家的月華街公共遊樂場設計採用傳統入口組件,無法全面滿足不同年齡層兒童的多元需要。他對觀塘海濱公園感官花園評分很高,因那裏的組件可供一家大細參與,玩法多元。「轉轉撥撥玩小肌肉遊戲的東西很多,比起好多主流的場豐富。細路是倚靠大人帶他去玩,故設計上若顧及大人也要玩到,可以增長停駐時間。」 放手任嘗試 Chris兩歲的兒子子勛活潑好動,他到過爸爸有份參與設計顧問的新型空間玩,包括港島中央圖書館內的嬰兒爬行區、將軍澳單車館的室內遊戲區及油塘大本型的天台戶外場地。「大本型天台有高低不同的傳聲筒,可讓他去找顏色配對與父母玩。傳聲筒排法不規則很有新奇感,更參考了外國場地加入大型木製的波浪路軌,讓小朋友可挑戰不同斜度。」 香港的滑梯不高、愈來愈少鞦韆,近年已有大人留意到,他謂作為家長,要多為子女發聲。「早幾日去一個屋邨檢查,有位媽咪只能抱住BB在硬座鞦韆上盪,無奈說遊樂場的鞦韆不似她童年時玩的可以盪得很高,不好玩;而列明給5至12歲兒童的滑梯也不夠多元化,如果12歲玩會嫌太矮;此外沒有攀到空中的網,缺乏快感。」Chris謂今天的大人不相信小朋友能自己判斷,「以前的細路可以玩『跳鞦』,不怕有人走近會受傷。最好玩的馬騮架地下是沙,有無限玩法。我會讓子勛經歷一些擦傷或碰撞,任他去嘗試,否則他不懂自己的能力所在。」 作跨齡平衡 比起最先進的北歐、日本,香港遊樂場過於保守,他謂丹麥等地很早明白玩樂的重要,擅長把空間設計融入自然中,另外直追世界水平的新加坡,近幾年鋪天蓋地在公共的場地加入沙和水。「他們的公園有沙有水,沙區貼住水區,沙池上覆蓋給大孩子攀爬的繩網,提供高空停駐的挑戰。知道孩子會濕身,洗手間很大很完善,沙池邊已顧及父母需要,準備了毛巾及其他用品出售。我們去過一間商場的天台玩水,他們在有限的空間內已發揮到最好。」Chris強調維修沙池不複雜,且買沙池一定比買組件便宜,但在亞洲不普及,可能是文化上父母怕子女污糟,「但其實細路愈污糟愈喜歡。」 Chris謂歐美的遊樂設計都有漫長歷史,美國受到歐洲影響,但同時把遊樂商業化,出口最多大型組件,然而美國人近年也醒悟,明白固定的組件太過單一,故重新向歐洲取經。「美國出現了許多沙和水混合的空間,專家也曾指出,若遊樂空間有限只能選擇一個東西,便應要用沙池。因沙和水全由兒童主導創作,其優點之一是在戶外進行,可以讓小朋友呼吸新鮮空氣,加上玩沙是跨齡活動,由幼兒到大人都適合玩,更可提供共融環境,連坐輪椅的人也可以玩,在不同成長階段都可以滿足到。」 屋邨大堂變玩樂場 Chris坦言在兒子兩歲前較少去戶外遊樂場,反而愛去婆婆居住的屋邨大堂玩。「大人看遊樂場只是設施,但小朋友是由遊樂空間出發,只要踏入環境,好玩與否已很真實見到。他在屋邨大堂也可以玩到出晒汗,因為它有齊豐富的遊樂元素。」子勛可以在這裏爬樓梯、摸信箱,在有急彎的走道上跑;室內走道有一格格的私密空間,幼兒感到很神秘,可以與他玩捉迷藏;他也喜歡玩汽水機,因有光有聲。「其實這裏比遊樂場元素更多,但近日多去遊樂場是為了那裏有較多小朋友,可以模仿其他孩子怎樣玩。」 (2015-10-26 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