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失控 分齡教養更有用!
我們應該都看過這樣的情景 ... 無論幾歲的小孩,在公園裡、在賣場裡、在餐廳裡失控,一旁的爸媽急跳腳地想解除警報,深怕打擾到旁人。我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別讓這種情況發生,不過,也常很崩潰地發現這種狀況一直都在,(笑)這大概就是所謂教養上的挑戰了。讀了再多關於如何「管教」孩子的資料,或聽了再多專家經驗談,都只能碰上了狀況見招拆招,畢竟每個孩子的個性與氣質不同,而每個年齡都會帶來不同難題,於是很多父母總感覺陷入管教困境。 最近讀到一篇來自英國育兒網站「Baby Center」的文章,也談正確「管教」,它是屬於提供解決之道的工具包類型,頗實用。它比較不同的地方是,除了給父母們正確的教養觀念、技巧與法則,也有實例分享,更棒的是,它在每一條做法上,註記適用於什麼年齡的孩子,可以針對自己孩子的階段參考,挑與自己相關的牢記,也相對比較容易運用在生活裡。 我們當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禮貌、懂規矩,有很良好的行為舉止,但肯定得花上不上力氣的。一起加油吧!希望這篇編譯文在某些讓你困惑無助的時刻裡,可以稍微幫點忙。 基本原則 要讓管教有效成功,要從一些最基礎的守則開始: 1.站在一起 在管教孩子的開頭,要讓孩子理解,家庭是一個相互支持的系統,每個人都得一起努力投入。甚至連幼兒都可以學習「幫忙」,例如,當你舉起他的時候,他把手臂伸得長,這就是幫忙。 2.相互尊重 親子間,最常聽到的彼此抱怨就是「你沒有在聽!」舉個最直接的例子,當你的孩子試著要跟你說些什麼,你就該停下手邊的事,去注意、認真聆聽。你可以要求孩子付出同樣的禮貌。 3.堅定一致 無論是重要的大原則或是生活瑣事,你都應該保持一致的態度而且堅定不移。這會傳達給孩子,你夠關心他而且期待他負責任的表現。 4.人生是不公平的 我們通常太害怕孩子失望或感覺不愉快,但如果孩子沒經歷過受挫之苦,例如分享玩具或排隊等待之類,或如果孩子從未感覺傷心或失望,他們就不會擁有良好的心理發展,那會決定他們未來是否活得快樂。 管教工具 以下說的也許不是每天都奏效,也許不見得對所有親子都是絕對正確的,但它們可以給你一些「選項」,建議你不需要做的事... 工具1:很大方的愛 適合年齡:出生~12個月 怎麼做: 你是不是歷經無數次投降、抱起小孩的狀況呢?究竟要不要開始對這個年紀的孩子設定限制呢?專家通常給的建議是,還不是時候。回應孩子的需求不會讓嬰兒變成過度需求或被寵壞的孩子。相反地,盡可能給予更多的愛與關注,你會讓孩子變成適應力、舉止更良好的人。 當孩子在對父母的信任中成長,他會相信你能滿足他的需要,長期來看,安全感會夠,也會較少焦慮感。未來到了需要設一些界線或規則限制的年紀,當你糾正他,他會理解你仍是愛他的。所以,就跟著孩子走吧,安撫、唱歌、擁抱他,讓孩子知道你在。 工具2:移除與替代 適合年齡:6個月~18個月 怎麼做: 當你的小孩從餐椅上把碗裡的豆子亂丟,那是因為他很好奇什麼事情會發生,不代表他故意要把父母搞得不愉快或弄髒地板。不過,孩子在做那些你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你可以表達你不允許,特別是那些有危險性的事情。 把那些危險物品拿開,給孩子安全、不會搞得亂糟糟、不會被破壞的替代品,向孩子解釋你的做法,即使他還很小還懵懵懂懂的。這是最基本的訓練課,哪些行為不會被你接受,必要的時候得去糾正那些行為。 ★舉例說明:你的八個月大的孩子一直在抓你脖子上的項鍊,嚼上面的珠子,與其放任他玩,或把項鍊從他手上拿走,你可以把扣子解開、拿下擱在旁邊,簡單解釋那不是拿來咬的。給孩子一個可以咬的固齒器或玩具替代,然後說「這才是你可以咬的東西」。 工具3:強調正向 適合年齡:12個月以上 怎麼做: 告訴孩子你喜歡他怎麼樣的行為,而不是只在他做錯事情的時候才講。盡量去獎勵好的行為而不是只有懲罰壞的,對孩子比較有效。 ★舉例說明:小睡時間到了還堅持要玩的孩子,你可以試著這麼稱讚「哇你好棒,媽媽要你別再玩了,你就馬上聽話收好積木了。我們待會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聽故事囉(指睡前儀式的床邊故事)!」 工具4:要求孩子的協助 適合年齡:12個月以上 怎麼做: 研究專家指出,父母應該善用孩子那種與生俱來、能幫助他們適應這個世界的互助以及相互合作的天性。孩子們其實天生就有相互幫助的傾向,只是父母們一直忽略了,因為我們壓根就不期待孩子可以幫上什麼忙。讓孩子參與生活周遭的事物吧,像是洗菜、餵狗、分類洗衣籃裡的衣物等,你能教會你的孩子這些重要的生活技巧,未來能成為樂於服務、心理健康的那種人。 ★舉例說明:在賣場的通道上,孩子扭著身體要從推車上下來,你可以試著說「我需要你幫我們挑一些食物,我需要你的幫忙!」,要求孩子幫忙指認出架上的東西在哪裡。 工具5:一起修正錯誤 適合年齡:12個月~24個月 怎麼做: 回到上述小孩吃飯時把碗裡的豆子亂丟的狀況,孩子只是覺得有趣,並不是要刻意製造什麼混亂。你的孩子要有能力理解自己做的事情是不被允許的,大概要到一歲左右了。此時也是可以開始教導孩子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時候。 ★舉例說明:孩子坐在餐椅上,搞得一團混亂,當他吃完之後,把他抱起來站在地上,要求孩子「幫忙」你一起撿起灑在地上的食物。告訴孩子你在做什麼,「好吧!食物把地板弄得好髒亂,我們必須把這裡整理乾淨」。 工具6:用孩子的語言說話 適合年齡:12個月~24個月 怎麼做: 想讓孩子表現出對的行為(或不要做那些不應該做的),就是對孩子盡可能用「最簡單」的溝通方法,讓他聽懂。專家通常建議,把自己的姿態或說話方式降到孩子真正可以理解的最容易、最好懂,這就是秘訣。就好比速食店櫃檯人員那樣,回應點餐、說價格,用簡短的語句、不斷重複、帶手勢,然後用含有情感的陳述,讓孩子知道你懂他在想什麼。(有專家將此命名為Fast-Food Rule速食店法則) ★舉例說明:孩子從別人手上搶了一台小卡車,與其馬上說他做了一件錯的事情,同時你也應該理解,孩子的情緒比你看到的更複雜,試著去思考去感覺而且回應他的內心,例如說,「我知道你想要那個小卡車」。確認孩子的感受可以幫助他安穩下來,當孩子冷靜聆聽,再傳達你想教導他的事情。給孩子最簡單的指令,例如「不要拿,不要拿,輪到弟弟玩了。」 工具7:情緒控制 適合年齡:12個月~36個月 怎麼做: 幼兒老是發脾氣,因為還不懂得掌控情緒。專家認為,孩子通常因為事情不如他們所預期而發怒,發脾氣其實不應該是管教訓練的議題,而是所謂情緒控制。面對這種狀況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讓孩子以任何可以奏效的方式「冷靜」。如果孩子要抱,就擁抱他直到安靜,如果碰觸孩子不能讓你的孩子平靜,就給他獨自待著的空間。在度過情緒風暴前,不要一直跟孩子討論發生了什麼,事過境遷一樣可以調整孩子發生的錯誤。 ★舉例說明:孩子不肯穿上衣服在鬧彆扭,把玩具車擲得滿地都是。當他平穩下來之後,帶他到弄亂的玩具車,冷靜堅決地告訴孩子他必須撿起來。如果看起來蠻難處理的,就把它分成幾個部份,「你撿這邊的車子,媽媽撿這裡的」,陪伴孩子直到他收妥。如果孩子拒絕甚至又開始發脾氣,不斷重複上述做法,但可以等 稍微久一點,確定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 工具8:認真傾聽孩子的「不」 適合年齡:12個月~36個月 怎麼做: 「不」是許多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字,也幾乎變成他們最常說的了。一直重複如此消極拒絕的行為,的確會讓人厭煩。聽起來可能有點怪的是,要終結「不」 這個字眼,其中一個好辦法是更認真面對這個「不」字。當我們自己認為別人沒有在聽自己說的話的時候,不也是會一直去重複我們想說的? ★舉例說明:孩子穿著髒尿布跑來跑去,拒絕停下來讓你換上乾淨尿布。先問孩子要不要讓你換上尿布,如果他說不要,放手順著他的意願一會兒,過五分鐘,再問一遍,如果還是聽到「不」的回答,就再等一會兒。通常在第三次,不舒服的感覺會讓你得到相反的答案。你越尊重孩子的「不」,通常會讓他們自動越少 用它。 工具9:交互運用「time-outs」與「time-ins」 適合年齡:2歲以上 怎麼做: 「time-outs」(剝奪孩子自由的時間,例如罰站、禁足等懲罰)是一個很常見的管教策略,但它也具爭議。有些專家認為這被濫用了,感覺太過度處罰性了,特別是對較小的幼兒來說。當大人說「進你的房間去」,我們是在傳達,你在我們的控制之下了,但事實上,我們真正要的是他們學習控制自己。 有些孩子會覺得這種方法更讓他們想發怒。正確做法是要把它當成你跟孩子讓頭腦冷卻下來的一小段時間(對兩歲小孩來說,一分鐘可能就夠長了)。讓孩子知道你跟他都需要這樣的時間,替孩子找個能自我冷靜的地方,而你也是,或你們也可以坐在一起。 你更可以去建立所謂「time-ins」(相對於time-outs比較積極介入的教育法,例如:給孩子自我運用的時間做獎勵)。當孩子做了正確的行為,可以給他擁抱、讚美等都算是「time-ins」,沖淡「time-outs」做法帶給親子關係的衝擊。 ★舉例說明:你跟孩子說今晚沒有甜點,孩子不滿發起了脾氣,尖叫吵著要吃餅乾,而你的憤怒也讓你沒有小聲到哪裡去。跟孩子說明你們發脾氣都是不對的,都需要冷靜下來,帶孩子到他能平靜的地方,而你自己也跟著坐下來。當生氣的情緒過去,跟孩子解釋鬧彆扭是不對的,而且你很抱歉他感覺失望。(過一陣子,找機會給孩子甜點做為獎勵,孩子將不會再為了同樣的事情情緒激動) 工具10:試試「移除獎勵法」 適合年齡:3歲~8歲 怎麼做: 相較於責罵或處罰,孩子會對「正強化」的方法有比較好的反應。而且小孩通常喜歡有組織安排或可清楚預期的事情。很多專家都建議父母,善用這樣的特點,替孩子建立起一個有系統的獎勵法則。與其在好的行為發生的時候給予獎勵,不如試著在壞的行為發生的時候,把獎勵移除掉,這可能是對孩子來說,更有效的 獎勵方式。 ★舉例說明:放很多孩子喜歡的東西到一個罐子或盒子裡,像是巧克力、新的彩色筆之類小東西,做為日常的獎勵籤。然後在一張卡片上畫上三個笑臉,也放進罐子裡。如果孩子沒有遵守規則或犯了錯誤,你就劃掉一個笑臉圖案,然後把其中一個他喜歡的小東西拿掉,刺激孩子為了不要再失去獎勵,主動做出你期待的行為。 工具11:教孩子「後果」 適合年齡:5歲以上 怎麼做: 我們會對孩子有些期待,例如說,在開電視之前先做好功課,或不要在家裡玩球等,但如果他們就是不聽,父母們該怎麼辦?處理問題行為,牽涉到你的孩子有沒有找出解決方法,例如:他可能不想先做功課,但決定隔天早起把它完成。針對這些非長期性的問題,你可以跟孩子一起計畫,他要在外出去玩之前先完成作業嗎?或可以留到晚上再處理?如果孩子有參與這個決策過程,他就不會那麼容易假裝「忘記」了。 ★舉例說明:你的七歲大孩子在家裡玩球打破了電燈,與其第一時間責罵他不該在家玩球,不如看他要如何彌補錯誤。也許是把燈黏回去(如果可以的話),或他可以做些什麼額外的家務來彌補買新的燈的花費。 工具12:允許「再一次」 適合年齡:5歲以上 怎麼做: 多少次你想要收回自己口中正講出來的話?當你的孩子對你出言不遜、怒氣沖沖地頂撞你,你也滿臉怒氣地回應,你們都應該常有這樣的感覺。在家庭裡面要維持和平的做法就是允許「再一次」,給你的孩子(或你自己)一個機會,用更尊重的方式去表達。 告訴你的孩子「再一次」,也就是告訴他說「我想要聽你說些什麼,那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但我希望被尊重,你可以用更尊重我的語氣說一遍,我非常樂於聆聽」。你可以跟你的孩子約定秘密暗號,不需要大聲講出口。要求孩子在衝突要升起的當下「再一次」,這也可以訓練孩子用冷靜的方法溝通。 ★舉例說明:你的孩子尖叫著說「我討厭你!」你覺得被刺痛了、很受傷,你馬上吼回去說「回你的房間去!」其實,你可以深呼吸,問孩子他是不是需要「再一次」(或如果在公共場合,使用你們的暗號)這會給你的孩子機會用冷靜的方式明確表達感受,而不是深陷在暴怒裡。你應該讓孩子明瞭,你不只是要讓他閉上嘴而已,你可以聆聽好的與壞的,你可以處理這些不好聽語言背後的問題。 資料來自: https://goo.gl/4m07g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