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爭議家長有話說
香港一直使用繁體字,早前教育局在中文科課程公眾諮詢中提及中小學生「應具備認讀簡化字能力」,引發不少家長討論。有家長指繁體字是象形文字,有齊形聲義,不能由簡體字取代;但也有家長認為,文字只是載體,與學好中文沒直接關係。 Mrs. Ingrassia:繁體字有形聲義 港人Liza婚後隨丈夫Mr. Ingrassia移居意大利,她一向關注唸小六的兒子Aidan的中文進度,笑言為了讓兒子學中文,在他三歲後由意大利回流香港,並入讀傳統中文小學。「他六歲前入讀英文幼稚園,幼年時一度抗拒學中文,對中文字也不夠敏感度,因此要用盡所有方法吸引他學習。小學階段同時透過學習戲劇領略語文,並參加不同的互動中文認字課程,目的全為了讓他找到中國文化的根。」 Mrs. Ingrassia欣賞繁體字,希望兒子由正字入手。「繁體字才稱得上是中國文化的良好載體。例如我教兒子『閒』字,可以講解夜晚打開門見到月光的心情,可以拆開部件去組織,向孩子解讀字的起源,那才有意思。而簡體字只是方便你看而已,達不到傳承文化的目的。」她笑言當太陽的「陽」變成「阳」,「雲」變成「云」,便沒法教兒子中國文字很優美。 陳太:文字只用來溝通 孩子在傳統學校就讀的上海媽媽陳太,直言兒子好驚寫中文,就是因繁體字太多筆劃,故主張若子女有能力和時間,可以兩樣都認識。「寫簡體字對我的孩子較為輕鬆,但現階段我也沒教他們寫和認讀,我覺得不用刻意教,更不必在學校課程再加一門簡體字,令學生加重功課壓力。因見得多便自然懂,寫簡體字的確方便很多。」她用慣簡體字,笑謂沒法比較兩者優劣。「繁體字是有較高的文化智慧,但不等於簡體字會影響學中文!」 大學講師:兩者同時學 大學講師馮太(Connie)的兒子Haylyn就讀南島中學(英基)第十班,小學就讀行IB系統課程的本地學校,並以繁體字學中文,她解釋兒子擅長用英文學習,但較抗拒中文,加上小學課程缺乏系統,令他感到太混亂而抗拒學中文。「中文是象形字,教學設計須不斷重複,方可讓學生建構到句法的應用,但小學課程全沒依據這學習需要去設計教案。反而他的普通話學得很好,因為有拼音,他感到有法可依。但針對中文,便需請私人老師重新協助他應付學校需要。」 作為香港人,她謂當然支持有較高的文化智慧的繁體字,甚至覺得12億中國人應返回重學繁體字。「有得揀會選學繁體。Haylyn上課學簡體,但功課用繁體字;對兩者都掌握到轉換能力,並不會混淆,補習老師有教他把簡體字轉換成繁體字的rules。」她強調字體爭拗沒大意義,問題核心不是這方面,而是教育制度被扭曲了。 (2016-2-29 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