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多玩手機 難辨眉頭眼額
專家鼓勵與人接觸 社交技巧從小學起
學懂觀言察色是重要社交技巧,但有研究發現,多用電子產品或令小孩難以分辨別人情緒。精神科醫生指電玩公仔表情誇張,現實社交須靠面對面接觸及反饋等學習而累積經驗。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最新心理學研究指,一批51名讀第六年級的學生參加五日生活營,期間不能用電話等電子熒幕產品,入營前後須分辨相中人情緒,結果這批學生出營後平均錯誤減少,反映他們更能察覺情緒語言;另一批如常運用電子媒體的54名學生,五日前後的得分則沒改變。 兩歲學分享 四歲學禮讓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曾處理不少幼童個案,一歲多已有語言發展障礙及社交發展障礙,原因一半先天,一半則因家人自小「開住電視畀佢煲英文」,一歲多仍沒到過公園,大人怕小孩曬親跌親,令小孩失去社交機會。 「不同階段學不同東西,如兩、三歲學分享、學輪流玩;四、五歲學有衝突時要點樣禮讓,這些學校不會教,是透過經驗學。」她又說,這些小孩到三歲仍不懂說單字或短句,且不懂分享、會爭奪物件,「覺得我咩都要有。」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楊潔瑜表示,現今小孩認知別人「眉頭眼額」或發起玩樂能力較弱,「但以前三唔識七都玩得」,並指這些社交技巧年紀愈細學愈好。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兒童精神科代表陳國齡表示,兒童社交靠面對面接觸及反饋等學習累積經驗,「公仔會識皺眉頭、發聲,但都是較誇張的。」陳國齡續指,人的情緒複雜,不能靠電腦預設。 東華三院心瑜軒預防及治療成癮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陳美璐指,兒童和青少年多沉溺於電子遊戲,而這些遊戲大部分都是畫面豐富及官感刺激,故會不習慣面對較單一、沉悶及速度較慢的現實世界,致集中力較差,惡性循環下,無法學習社交技能。 (2014-8-26 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