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0-12歲兒童心理困擾的求助信號

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那是孩子的心靈成長遇到了困境。這種困境,孩子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表達?這種表達會給周圍的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第一個認為這個孩子需要幫助的人常常會是誰?

先來說說兒童在情緒上常見的表現:

容易傷感,非常容易哭泣,而且一哭起來就很難停止,無論家人如何安慰,都不能減輕孩子的憂傷。

不能承受挫折,一點點的挫折都會讓孩子情緒大暴發,有的是表現出非常大的憤怒,有的則是情緒非常容易低落。

一點小事情就會擔心個不停,甚至有些擔心已經超過了我們慣常的思維,讓周圍人覺得不可以理解。比如擔心自然災害的發生,親人的消失,某些食物對自己身體的影響等。而且對周圍人的安慰與解釋不能相信,仍堅信自己的擔心是對的。

情緒起伏大,且讓周圍的人無法理解。非常容易發脾氣,對小夥伴,對家人,甚至有的孩子也會對老師大發脾氣。而且一發脾氣就不易克制。

容易焦慮,常見的是考試焦慮,在考試前有明顯的表現,不能答題,遇到會的題目也會無法解答,還有一些身體上的反應,比如拉肚子,頭暈、噁心等。

在行為上的常見表現

膽小退縮,同年齡段孩子都敢做的事,他敢做的很少。不敢與老師和陌生人交流,最常說的是「我害怕,我不敢。」

攻擊性強,常常會傷到周圍的同伴。用肢體行動來解決問題,家長經常會被老師找,並告知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與同伴打架。

不能控制的多動,即使在周圍人的勸說與威脅下,可能會停止一小會兒,之後又會回到多動的狀態。

學習成績突然下降。和原來的成績差距很大,無法集中注意力完成學習任務。

一些強迫重複行為,如必須洗多少次手,開關多少次門,也會有一些想法不斷的侵入到孩子的頭腦中。這讓孩子很痛苦,讓家人無法理解。

在團體中無法與周圍的夥伴合作,不能一起玩耍。有的是令周圍同伴討厭的行為,孩子自己不自知,或者自知也無法自我調整這些行為,在家人的教導下也無法調整自己的行為。

不獲得同伴的同意,就拿同伴的東西,而且不歸還。

睡眠、飲食和排便均會出現不合常規的現象。比如睡眠不深,吃得過少或者過多,排便次數過多或者過少。

還有一些孩子會出現自傷的行為,如拍打自己的頭或者臉,用一些物品割破自己的皮膚等。

不明原因的肚子疼痛,長期拉肚子,無論家長如何調理,效果都很小等;也有少部分孩子會出現性行為。

上面是最常見的一些求助信號。當這些求助信號發出後,一開始周圍的人還能夠容忍,幫助孩子走出這些情緒與行為的困境。但隨著時間的加長,發現孩子的狀態仍然不佳。周圍人的耐心便逐漸失去,開始不喜歡他,或者喜歡不起來,甚至周圍的人會討厭他、痛恨他、遠離他。

第一個認為兒童需要幫助的人會是誰? 

第一個認為孩子需要幫助的人,常常是幼稚園或者學校裡的老師,家長的親朋好友,當然還有家長本人。而決定孩子是否需要接受説明,或者接受怎樣幫助的卻往往是某位家長,或者整個家庭。

一些家長已經發覺孩子在情緒和行為上有所不同,甚至自傷。內心已知道僅靠自己是無法幫助孩子擺脫困境的。但仍對孩子做心理諮詢有所顧忌,擔心把孩子的困境定 義為心理問題,對孩子的心靈是一種傷害。我常給家長的回答是,孩子並不一定認為這件事是可恥的,而家長會覺得這是一件讓自己抬不起頭的事,家長的內疚與恥辱感有時候是旁人難以想像的。

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家長覺察到 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已經偏離常規的時候,家長已經開始想辦法來解決問題了。無論做諮詢與不做諮詢,都是一個家庭的決定。對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這個決定(除了對孩子身體與精神的傷害)。因為從家庭這個角度來看,孩子的問題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家庭的問題的表達出口,當我們尊重這個決定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在尊重這個家庭的存在。

所以孩子發出的求助信號,也有可能是這個家庭發出的求助信號。承擔者是家庭裡所有的成員,當最弱小的承擔者承擔不起時,就會以各種各樣的問題表達出來,因為他需要幫助。

讀懂孩子的求助信號,才能更恰當的幫助到一個孩子,甚至一個家庭,一個班級。

兒童心理諮詢師丁美玲

文章轉載自:http://baobao.sohu.com/20140909/n404169938.shtml

Unable to query local database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