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情緒發展里程
人類的發展,從胎兒成長便開始,慢慢地,生理與心理也在發展。從一位兒童的角度去看,兒童之發展,其情緒也會因應其成長出現不同的發展情況,而多加留意才可以幫助他們健康的發展。
難搞的兩歲兒 黃雅芬醫師提到,家長或許也會發現,幼兒在2~3歲時,情緒控管能力會明顯變差,即便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引發幼兒有激烈的情緒反應,常讓父母感到不知所措,彷彿怎麼做都不對;因此,一般常用「The Terrible Two (難搞的兩歲兒)」形容這個時期的孩子。她表示,其實這多半是正常心理發展過程,2歲左右的孩子特別渴望尋求生理動作的獨立,儘管什麼都做不好,但又什麼事都想要自己嘗試,因此大人常覺得他們很難伺候,一不小心就造成親子關係緊張。 常見幼兒情緒處理法 根據黃雅芬醫師指出,幼兒情緒發展過程中,有3種情況最為常見,也最常讓父母不知該如何是好,透過以下改善建議,幫助父母有效解決bobo情緒問題。 焦慮 在幼兒情緒發展過程中,焦慮問題相當常見。大致上,幼兒5個月大~1歲時會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現象,到了1~2歲則會開始出現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焦慮」現象,只要一沒見到父母就會開始哭鬧並且感到不安。黃雅芬醫師說,這是正常情緒發展現象。一般而言,進幼兒園1個月後,分離焦慮就該逐漸改善,倘若時間持續太久且未見改善,父母就需帶孩子就醫評估。 專家建議 造成幼兒嚴重分離焦慮原因,多半與幼兒生活環境以及親子互動有關,一般來說,若家長平日過於保護,凡事都幫孩子處理好,很少給他自己做的機會,很容易造成幼兒依賴心過重,自然很難與父母分開。但另一方面,親子互動若是過於疏離,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幼兒可能因為過度渴望父母的愛與關注,而比其他同齡孩子出現更嚴重的分離焦慮,父母在此時應特別注意幼兒的情感需求,給予其充分的愛。 彭兆禎表示,若幼兒先天氣質較為纖細、敏感。那麼,焦慮情況也可能會較為嚴重,建議父母不要用過度嚴厲的方式糾正幼兒,以免加劇幼兒焦慮現象。一般來說,焦慮有許多變形,如分離焦慮、拒學症、特定畏懼症、社交恐懼症等,假設幼兒情況已嚴重到會影響與人正常互動或是社會功能的話,則建議採取治療方式。 就醫學角度來看,6歲以前的幼兒並不建議用藥,反倒多是採用心理學方式治療,成效大多不錯。方式可分2種──「洪水法」和「系統減敏感法」,前者是假設幼兒怕蛇,就1次讓孩子看很多蛇,往後當幼兒只看見1、2隻時,恐懼感即會下降。不過,他表示,這種方式過於殘忍,一般會採取後者,用漸進的方式改善幼兒問題,比如幼兒有分離焦慮症,一開始就學時,需要父母坐在一旁陪讀,但每天逐漸拉遠一點距離,直到孩子可以自己上學為止。 耍賴 黃雅芬醫師表示,多數孩子起初表現出「耍賴」情緒反應,是希望表達「反叛」的想法,並且獲得家長注意,畢竟人是社會性動物,皆渴求能夠得到他人的關心和注意。不過,她提醒父母,倘若幼兒長期持續以這種行為索取他希望獲得的人、事、物,有可能是因為幼兒不懂如何利用「正面」方式得到他人關心。 專家建議 若是孩子一直持續利用負面方式尋求關注,她建議父母,平時應多注意親子間的互動過程,是否出現太多負面情緒,以至於幼兒不懂得如何尋求正面管道以表達自身需求。若是如此,家長應先改變給予回饋的方式,避免只給孩子負面關注,值得鼓勵時,也要給予足夠的正面回饋。不論是糾正或肯定,都要盡量以「直接且立即」方式告知幼兒,如此將可幫助他漸漸學到如何以正面方式獲得別人關心。 此外,造成幼兒長期耍賴的一大原因,是當他展現耍賴情緒時,父母或師長沒辦法堅持一貫原則,反而與孩子妥協而滿足他的無理要求。雖說幼兒邏輯觀念尚未完全成熟,但是他其實已能夠經由他人回饋進而調整自己行為,所以若父母長期滿足幼兒的耍賴行為,可能導致幼兒持續使用此種僵化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黃雅芬醫師建議,家長可嘗試「忽略」幼兒的耍賴行為,同時避免給予任何負面關注,直到其停止無理取鬧行為後,才給予正面關注並繼續與其溝通。透過這個互動過程,讓幼兒逐漸明白,用耍賴的方式並無法從父母身上得到任何關注。 人來瘋 一般而言,幼兒會有「人來瘋」現象,多半是「學習而來」。例如說,當人多時,幼兒勇於表現自己,而且獲得不少正面效果,像是眾人的注意和稱讚,久而久之,就學會可繼續用這樣的方式獲得情感滿足。不過,父母必須特別留意幼兒狀況,如果孩子表現超出合理範圍,則應適度加以提醒,並利用機會教導他合宜表現方式,以免影響幼兒日後的人際關係。 專家建議 彭兆禎提到,依正常幼兒心理發展來看,到了2~3歲之後,都會想要展現自我,以獲取他人認同,實屬正常現象,若已排除為病理現象後,則可將此行為視為一般行為模式處理即可。當幼兒展現方法或情境不大適當時,建議可先用「說明」方式,引導幼兒建立正確認知,例如說話太大聲,會容易嚇到別人,因此,講話最好音量不要過大。但是父母必須注意,幼兒控制能力本來就不比成人好,不要先預設「說了,他就應該要懂」,而必須輔以「行為」方式,協助幼兒建立正確認知,比如和幼兒事先約定,下次有客人來家裡時,說話不要太大聲,如有確實做到,即給予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