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父母育兒法 按性格因材施教
第四屆中學文憑試於上月放榜,今年合共有十二位七科5**狀元,包括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的黃沚堯和錢凱瑤、皇仁書院的林銘端和張滌豐、拔萃女書院的劉曉晴和容慧雯、港大同學會書院的郭俊勤和譚樂敏、英皇書院的陳樂邦、藍田聖保祿中學的黃海旋、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的鍾易,以及屯門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的高梓諾,並全獲香港大學取錄,其中八人將入讀醫學院,日後行醫,回饋社會。 文憑試放榜後,不少報章、雜誌都曾報道各狀元的讀書心得,不乏多做歷屆試題、設溫習時間表、上課專心、上課前要預習等等。筆者曾經跟老公討論,基本上狀元的讀書心得,都是老生常談,但他們都有個共通點,就是對學習有興趣,而且學習態度積極,不會得過且過,才能考取優異成績。至於如何培養子女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父母的教養方法,當然也有關係。 日前跟拔萃女書院其中一位狀元劉曉晴的父母傾過,分享他們培育曉晴的方法,當中重點是因材施教,並自小培養她的閱讀興趣,以及讓她有不同的發展機會,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學習才會積極。 將入讀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的劉曉晴,父親是中央政策組高級政務主任劉展文,母親是家庭主婦。曉晴是獨生女,小時候讀九龍塘的根德園幼稚園,小一就讀銅鑼灣的聖保祿學校(小學部),小二因居住地點關係,轉校至九龍的拔萃女小學,其後直升拔萃女書院,成為該校首年誕生的文憑試狀元之一。 劉展文講,他早年曾教書,分別在新界西貢坑口區鄭植之中學和屯門天主教中學教英文,難怪他對教育也有一定心得。劉展文認為,教育子女須因應他們的能力和性格。「家長要因材施教,沒有既定方程式,如果子女能力根本配合不到家長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像拉牛上樹,情況其實更差。」 他續說,家長要知道子女的能力,可從蛛絲馬迹中發現,並因應他們的能力,為子女尋找適合的學校。他舉例,曉晴年幼時,家中菲傭曾跟她玩「Flash card」(閃卡),發現女兒很快就學懂了卡上的英文字,反映她天生語言能力不錯;而她就讀的根德園幼稚園,教學法較傳統,但女兒亦可以適應,因此上小學時,中英文的識字量頗多,間接使她不會害怕學習。然而,劉展文強調,家長選幼稚園須配合子女性向,了解他們的性格,是否跟幼稚園的教學法配合,否則可能出現相反情況。 另外,從小培養閱讀興趣也相當重要。劉展文說,女兒就讀的兩所小學,都很重視閱讀,而他們一家人在假期時,也常到中央圖書館看書。「能提起子女閱讀興趣,他們願意提起書本,已成功了一半。」他又指,家中其實有很多書,曉晴可以隨時接觸書本,例如自己看的金庸武俠小說系列,女兒在小學已開始閱讀。 「她如果喜歡一個作者,就會看他整個系列的小說,或不停重看,例如英國作家Enid Blyton和Roald Dahl系列的書;小四、小五看《Harry Potter》,也讀了四、五次。」 劉展文又說,如果可以的話,家長可以給子女多點發展機會,但要讓他們選擇,不可以強逼。「曾經想讓她學芭蕾舞,但她卻『耍手擰頭』。」後來,嘗試讓女兒向音樂發展,除了學鋼琴外,還學小提琴、中提琴等,又參加過不同的課外活動,例如科學、奧數、合唱團等等,讓她放鬆之餘,也可以發掘自己興趣。 此外,劉展文認為,如果學生跟老師有良好關係,對學習也會有幫助。他舉例女兒小時候很喜歡她的小提琴老師,因此很有興趣學小提琴;至初中時,又很喜歡教綜合科學的老師,無形中增加她對該學科的興趣,導致她在升高中時,也選修了理科的科目,這都是環環相扣的關係。「家長也要信任老師和校長,不要『懶叻』。」 劉太說自己在女兒升小一後,開始當全職家庭主婦,認為可多些時間陪女兒成長,在生活細節上可以照顧得更好。她憶述當年並沒有買太多補充練習給女兒做,除了學校已有足夠練習外,最重要是她認為多閱讀,較拼命做補充,更能有效提升女兒的語文能力。 從劉曉晴的例子,反映出家長培育子女,除了要因應能力外,最重要是顧及他們的學習興趣;其他狀元的成長路上,也是因為他們享受學習的興趣和找到成功感,才有動力繼續追求卓越,而且他們都指父母不會給予他們壓力,自小在輕鬆氣氛下成長,不會抗拒上學和做功課,從他們的例子,相信可給家長一點啟發。 (2015-8-25 星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