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心理學家表示
多感官刺激增進嬰兒學習效果 不一定有效

嬰兒究竟如何從週遭環境學習恆常的規則呢?香港大學心理學家在最新的研究結果中,為這個謎團找到答案。

現今,觸覺故事書,積木,以及嬰兒貝多芬CD等已經是新生兒家庭裡非常常見的產品了。由於日益激烈的學前教育競爭,如「優才」培養和嬰兒體能訓練營,父母們比起以往更早地關注孩子的技能培養和大腦發育。然而,這些輔助學習工具真的有效嗎?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學者表示,這個家庭教育問題的答案取決於許多因素。由曾加蕙教授創建的香港大學小小科學家項目,是以8-10個月的嬰兒為研究對像,用眼動追蹤器來追蹤嬰兒看一些由面部表情圖像和傳遞感情信息的聲音組成的動畫短片時的眼部動態。

(上圖)香港大學小小嬰兒科學家坐在母親的膝上, 看著螢幕上的視覺刺激, 嬰兒的眼動被記錄觀察, 之後由香港大學的研究者分析藉以了解嬰兒的喜好與對世界的了解

該研究團隊在今年8月發表的發展心理學旗艦雜誌—《發展科學》上登載的研究結果表明,嬰兒透過聲音和圖像的同時雙重刺激下,可成功學習到若從單獨的聲音或圖像刺激並無法學習了解的抽像規則,例如序列。以此類推,在現實生活中,嬰兒若可以借助有聲音輔助刺激的書本學習,而效果比一般的圖畫書或朗讀書要好。

這個結論並不是一個非常令人意外,畢竟若是重復的信息,同時由不只一個感官所傳達,其被編入記憶中的機會將增加,從而促進學習效果。但是,港大學者進一步的表示,這個觀點是過於簡化了嬰兒的學習過程。

根據他們的研究顯示,嬰兒只能在聲音和視覺雙重刺激「相符」或「一致」發生的時候,才會受到抽像規則的學習助益。若是當一個微笑的卡通臉和哭泣的聲音同時出現時,嬰兒反而會因為困惑,而無法享受視聽雙頻的雙重刺激,不能學會這個規則。換句話說,僅僅有視覺和聲音的輸入並不能保障嬰兒成功掌握規則—視覺和聲音需要具有相同的屬性或性質。

這個研究同時指出了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其實在小小年紀就已具有整合聲音和視覺情緒的能力。嬰兒知道快樂的聲音應該伴隨著笑臉,而皺著的眉頭應該和悲傷的聲音同時出現。對新生兒父母而言,了解嬰幼兒具備這樣能力,對於日常教養也很有益處。學語期前的嬰兒,已可以很敏感地察覺到不一致的情緒表達,若是照顧者臉上掛著勉強的笑容,配合的卻是責備的語氣,他們可能產生認知混亂,導致他們在接觸新事物的過程中低效率的學習。

這個研究發現也揭露了平常對於「多感官刺激增進嬰兒發展和學習」這一觀點的認知並不總是正確的。幫助這些小傢伙的關鍵是要結合視覺、聽覺、觸覺和其他感覺並整合成一套一致完整的系統。

Unable to query local database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