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穿子宮伊院一周兩宗

伊利沙伯醫院婦產科疑因資深醫生流失影響服務質素,該院婦產科近期於一周內接連發生兩宗產婦接受刮宮手術期間刮穿子宮事件,要緊急修補。其中一名產婦一度懷疑連腸臟也刮穿,需要開腹檢查,最終雖確定腸臟沒有受損,卻白捱一刀。專家表示,刮穿子宮的後果可大可小,若連腸也刮穿,糞便流出,可致腹膜炎;若女病人不幸傷及輸卵管,可能影響日後生育機會。記者蘇家欣、曾愷欣報道

伊利沙伯醫院承認負責為病人做手術的醫生並非專科醫生,但醫生已在該院婦產科部門接受相關訓練,可獨立進行刮宮手術。該類手術可引致子宮破損是已知的風險,手術前已向病人解釋。

伊院內部人員表示,該院因人手不足,由最初級的新紮醫生負責刮宮手術,導致早前一周內發生兩宗刮穿子宮事故,據悉事發於去年底至今年初。伊院表示,婦產科共有二十四名醫生,其中十三人獲專科資格,尚欠三名全職醫生。該院表示,子宮破損為刮宮手術已知的風險,一般而言,出事比率為百分之零點二,即每千人有兩人被刮穿子宮,但沒有透露伊院的統計數字。

傷及輸卵管影響受孕

伊院表示,該兩名產婦分娩之後,因為子宮留有殘餘物和出血,情況危急,故安排二人接受刮宮手術。手術期間,二人出現子宮穿破,醫生即時修補。其中一人懷疑腸臟被刺穿,需召外科醫生協助將腹腔打開,處理穿腸。開腹檢查後確定腸臟沒有破損,女病人無辜留下疤痕。兩名產婦術後情況穩定,已出院。

仁安醫院婦產科主管余啟文表示,刮宮導致穿宮機會在一千分之一至四之間。曾剖腹分娩或接受子宮手術後刮宮,刮穿子宮的機會較高。若子宮殘留物較結實,或孕婦出現胎盤植入,穿宮風險亦偏高。刮破位置在子宮頂部最常見,因此有機會傷及大腸。若刮穿的位置近輸卵管,更有機會影響病人日後受孕機會。

刮穿腸臟可致腹膜炎

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主管張德康指出,若刮穿腸臟,糞便流入腹腔,可以導致腹膜炎。產婦分娩後,若胎盤沒有順利完整排出,子宮內留有殘留物,可致發炎。子宮組織變得紅腫,容易受傷,亦會增加刮穿子宮的機會。他認為公立醫院醫生接受婦產科培訓期間,即使未正式考獲專科資格,只要完成指定數量的刮宮手術。經部門評估,該名醫生即可獨立處理該類手術。

立法會議員麥美娟認為若刮宮手術併發症頻密出現,院方需要正視,例如研究會否因人手流失和醫護人員工作量大而影響服務質素。

(2016-1-19 太陽報)

Unable to query local database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