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招對付網絡沉溺 逐步打開子女心窗
互聯網及智能產品已成了生活,甚至學習的必需品,但不時有家長訴苦,擔心子女每日機不離手,過分沉迷網絡。早前新書《網絡沉溺:在深淵中尋出路》的讀書會,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網開新一面」網絡沉溺輔導中心主任李展熙,即場解答家長的擔憂。他直指,智能產品非青少年沉溺主因,反而多與成長問題有關,故即場傳授「六小步」技巧,有助家長逐步打開子女心窗,了解沉溺的真正根源。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去年底出版了《網絡沉溺:在深淵中尋出路》一書,由資深社工、醫生及過來人介紹青少年沉溺網絡現象、成因及解決方法。出版社早前與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合辦讀書會,邀請書中作者之一,「網開新一面」網絡沉溺輔導中心主任李展熙及團隊分享經驗。 當日多位家長希望釐清網絡沉溺的定義,有家長更指,年輕人不使用WhatsApp或facebook等社交工具的話「變相沒有朋友」,故很難阻止,但同時難以分辨子女有否沉迷。李主任坦言,定義網絡沉溺困難,「與酒精、毒品不同,人人都會用電腦及手機。即使根據書中收錄的問卷評估,很多人都會『中招』。根據我前綫服務的經驗,只要小朋友願意參與社交活動,有一定自制能力,不會在活動期間想跑回家打遊戲機,已算沒有問題。」 他表示,現時很多社交活動已經轉到網上進行,甚至師生之間亦以通訊軟件溝通。「其實大部分人都懂得善用網絡,只有少數人沉迷網絡世界。故電腦、手機並非沉溺原因,很多時與學業或家人相處問題有關,才走入網絡世界。」 現時不少家長擔心子女前途,報讀大量興趣班或催谷成績,其實會對子女造成壓力,令他們四處尋找喘息空間。「成人工作辛苦,回家也會看很久電視、食消夜。小朋友也一樣,壓力令他們覺得沒有自己空間,便找些事來做,嘗試將自己隔絕於外界。」故他建議,如子女有沉溺傾向,家長應先了解子女正面對甚麼問題。 至於如何介入沉溺行為,李主任提醒,家長應避免直接將電腦「斷電」等容易破壞關係的做法,「親子關係對解決沉溺很重要,如留下烙印日後未必能夠修補。」他更即場傳授「六小步」技巧,有助家長評估親子關係,從而建立溝通空間。 「首先,家長可嘗試從旁觀察子女打機上網,看看走多近會引起反應,了解『警戒綫』範圍。」李主任說,曾遇過有小朋友在客廳打機,會把父母趕回房間,警戒範圍極闊。「為縮窄警戒綫,家長應『少說話多做事』,避免囉嗦,給子女多些空間。」 第二步可嘗試觸碰子女的私人物品,「走進房間拿起他們的擺設或物品,如子女沒有反應,代表他們有一定安全感。接下來便可以嘗試身體接觸,把手擱在子女的椅背,甚至膊頭。表現抗拒的話,可能因他們將接觸聯繫到父母以往一些言行。」 當子女接受身體接觸,家長可開始踏出第四步,與他們閒談,「如街市加價、公司同事等,總之與你真正想談論的話題無關。子女敷衍回答,代表他們有認真聆聽,算是很好的表現。」接着,家長可嘗試邀請子女討論想談的問題,如願意,便來到第六步開始討論。但李主任提醒,「一定要問他們的意願,如拒絕討論亦要尊重,下次再談。」 對於家長擔心子女一直逃避討論,他認為,遇上困難的年輕人大都曾試過向父母求救,只是成人忽略了這些訊息,「如聽到子女投訴功課深,就以『你不夠勤力』打發,令子女放棄表達,故家長應有多點耐性,令他們願意傾談。」 在場的家長余太表示,女兒今年轉校讀中三,雖然表示喜歡新校,卻開始花不少時間「煲劇」及玩電子遊戲,對高中選科亦愛理不理,擔心她與人隔絕,並沉迷網絡。李主任表示,女兒使用電腦的時數不太重要,反要代入她的心境。「余太提到,女兒平日很有堅持,唯獨對學業成績顯得沒有所謂。而小時候她小學成績不錯,今年卻要從Band 1轉到Band 2學校。在舊校會否累積了挫敗感,來到壓力較細的新學校開始放鬆自己,卻不知不覺失去自制?」 他表示,一般學生視讀書為目標,但在學習感到挫敗的學生或會認為讀書與他們無關,如沒有興趣嗜好,自然愈來愈空閒。「家長可嘗試請學校老師多邀請女兒參加活動,鼓勵她看外面的世界,慢慢嘗試。」 相信事出必有因,沉迷網絡世界可能反映年輕人面對困難而不知所措的狀態。與其責備他們的行為,家長不妨以開放態度了解子女想法,陪伴他們解決問題,才是長遠之策。如需要查詢網上沉溺輔導,可致電「網開新一面」網絡沉溺輔導中心熱綫2561 0363。 (2016-3-22 星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