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好輸在起跑線

有一位兒童文學界的老頑童,曾提出過很多顛覆傳統的教育觀點:比如他曾為《蠟筆小新》正名,提出「不是小孩『色』而是大人心裡有鬼」;他曾說過 「孩子不喜歡閱讀,是因為閱讀被成人賦予了太多沉重的內容和形式」;還曾提出「反對孩子看漫畫的家長回古代去吧」……在剛剛結束的廣西師范大學童書品牌 「魔法象」一周年生日會上,作為魔法象學術顧問的阿寶老師,又一次用」孩子最好『輸』在起跑線上」的言論讓全場嘩然……

1. 孩子最好輸「在起跑線,因為以後多得是機會「贏」。

不 知道是誰提出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觀點,導致父母和老師都卯足了勁兒對孩子揠苗助長。早早開始要求孩子學知識、上早教,甚至閱讀也被功利化了。如今這個時代,是一個創意的時代,是一個動腦筋的時代。今天的教育,已經不再是單純強調孩子學到了多少,尤其是幼兒園階段,如何建立和呵護孩子學習的自信心才是最重要的。當今的幼兒園教育,我認為還是過於強調對知識的獲取,過於功利化,這種對孩子催生催熟的狀態,會導致孩子對學習,對書本的抵觸,會讓孩子不想和畏懼長大。因此,比起在很小的時候就希望孩子掌握很多具體的知識,」快樂的童年「才是對孩子成長最為有益的。具體到閱讀的部分也是同理,從閱讀中獲得什麼具體的知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在童年階段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2. 別讓孩子每天讀很久書,「玩」才是最重要的功課。

媽媽們需要了解關於閱讀的三個維度:首先要讓孩子愛上閱讀,接著是讓孩子學會閱讀,再有就是把閱讀當做學習的工具。0~6歲是讓孩子愛上閱讀的黃金期;在10歲左右,國際上會有專門針對孩子是否學會閱讀的測試;到了孩子15歲左右,我們要關注孩子是否能夠把閱讀當做學習的工具。可見,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是第一位的,媽媽不要有太強的功利性,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才是最重要的。不必苛求每天有很長的閱讀時間,「玩」還是幼兒園階段孩子最重要的功課。書籍,毋庸置疑是開拓孩子視野的很好的途徑,但是在6歲以前,接觸廣闊的真實世界對孩子的成長意義更為重大。在假日多帶孩子走出去,對小年齡的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體驗。

3. 如果父母喜歡閱讀,不會有不喜歡閱讀的孩子。

很多媽媽問我,親子閱讀從多大開始?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喜歡讀書?我認為親子共讀從寶寶出生就可以開始,對於剛剛出生的小寶寶當然不是自己讀,而是媽媽讀書給寶寶聽。媽媽首先要自己從書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再通過講這本書的方式,通過媽媽的聲音把這種」閱讀的快樂「傳遞給孩子。閱讀的習慣是需要培養的,這種培養最重要的就是家庭裡的閱讀氛圍,爸爸媽媽是否喜歡讀書呢?是否有讀書的習慣呢?如果爸爸媽媽每天看電視,玩手機,卻口口聲聲說孩子為什麼不讀書,這種督促是很無力的。

4. 躺在床上讀書沒什麼大不了。

閱讀的意義不止是為獲得知識,它提供的還有休閒、思考與內省的樂趣,不讀書不會死,也不會生病,可你要相信,讀很多書的人,生活一定非常快樂、休閒。現在很多孩子不喜歡讀書,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問題在於父母或老師。過於強調讀書的功利目的。孩子讀一本書,父母一定要問問從這本書裡學到了什麼;說讀書要有讀書的樣子,不能邊吃東西邊讀書,不能賴在床上讀書,一定要好好坐在書桌前。必要的規矩養成,我不反對。但是有些時候,父母也要靈活,不能因為太過功利和過分強調規矩,而讓孩子喪失了閱讀帶來的休閒和愉悅。

有一本很有趣的書,《閱讀的十大權利》,是法國一個高中老師寫的,因為他教的學生成績很差,不愛讀書,他通過觀察總結了孩子讀書的十大權利。其中提到,孩子有不讀書的權利。爸爸媽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為什麼逼我讀;有跳頁讀的權利。誰規定一本書必須從頭到尾讀完;有一讀再讀的權利。遇到一本喜歡的書,就是喜歡一天到晚一讀再讀;有不讀名著的權利。有些書,特別是名著,常常會被問到讀過沒有,很多人不好意思說沒讀過。可為什麼非讀那個書?不合口味為什麼非要讀;有隨時隨地讀書的權利。誰說讀書非要端坐書桌前……如果擁有了這些權利,相信孩子一定會更愛讀書,因為在讀書時不再有來自成人的欺壓和束縛。

5. 不陪孩子看動漫的媽媽不是好媽媽。

今天的傳媒非常發達,媽媽其實很難做到完全不讓孩子接觸到媽媽認為不適合孩子看的書籍和動畫片。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媽媽與其圍追堵截地對孩子接觸的書籍和動畫片加以限制,不如做到盡量多的參與和陪伴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都很喜歡看《蠟筆小新》的動畫片,而很多媽媽對這部動畫片有質疑,感覺這部動畫片裡的很多情節都太過成人化。首先,孩子的很多視角,和大人並不相 同,對一些成人化的細節,孩子可能只是單純的好奇,並不會看到那些大人以為的很有深意的內容。另外,如果媽媽是陪著孩子一起看的,在一些比如小新掀女生裙子等片段時,媽媽就會及時地提醒孩子,這樣做是不禮貌的行為,被掀裙子的姐姐會不高興哦!媽媽陪伴孩子一起看孩子感興趣的書籍或動畫片,切身地去發現孩子為什麼喜歡,具體地指出動畫片或書裡的問題,跟孩子客觀地討論一本書和一部動畫片的是不是好看,客觀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大多數時候,孩子都是可以接受和認同媽媽的意見的。如果媽媽只是一味地強行說不許看這個動畫片,或不許讀這本書,孩子往往反而會不理解和抵觸。

回想我們在高中大學時代,是否也有過偷偷看大人認為不好的,不許我們看的書的經歷。當時,我們去看也不是要去學壞,而只是好奇而已。而那些書對我們現在也沒有任何的影響,當我們了解了,好奇心被滿足了,我們自然還是會選擇更適合我們品味的書來讀。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都需要通過不斷錯誤的嘗試,和更廣泛的涉獵,來慢慢建立自己的閱讀喜好和品味,只有接觸過所謂的好品質的書籍和相對所謂不夠好的書,才能鍛煉出鑒別書籍好壞的能力。想要孩子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對自己負責,是需要媽媽給到孩子機會來鍛煉才能做到的。

6. 床邊閱讀是我非常推崇的親子共讀方式。

英國有上百年床邊閱讀的歷史。小朋友通過長期的床邊閱讀,習慣了媽媽講一個故事,要一天一天,講很久才能講完。於是,才會誕生《哈利波特》這樣的作品。近些年,中國的媽媽也在逐漸接受床邊閱讀的方式,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很多媽媽還是會「讀一小會兒就催促孩子快睡「,孩子對閱讀剛剛興起,媽媽就像強制關掉水龍頭一樣,用「快睡」把孩子的興致澆滅了;或是,媽媽講著講著,孩子沒睡著,媽媽先睡著了。當然偶爾媽媽太累了,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常常是這樣,床邊閱讀的效果就很難保證了。至少,媽媽的狀態應該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媽媽本身是很熱愛閱讀的,是很享受床邊閱讀這件事兒的,發自內心地願意陪伴孩子這段臨睡前的親子閱讀時光。

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床邊閱讀這樣的閱讀儀式感呢?是因為儀式感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慣性,感覺這就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裡往往都會有晨讀十分鐘的規定,短短十分鐘的時間,孩子能獲得的知識其實很有限,但卻因為這十分鐘集體閱讀的氛圍,給到孩子深刻的影響,讓孩子養成一種每天哪怕只有十分鐘的閱讀習慣,讓孩子習慣每天的生活中要有閱讀這件事。床邊閱讀的儀式也是同理,用每天臨睡的半小時時間,形成全家享受閱讀的氛圍,用集體閱讀的力量來影響孩子,比一味督促孩子讀書,要有效得多。

7. 過度認真的教育是災難的開始。

我們常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己所欲,也不應該隨意加諸於別人身上。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和喜好。有些孩子天生喜歡音樂,有些孩子可能就是對畫畫興趣濃厚,有的孩子喜歡宅家讀書,而有的孩子就是喜歡戶外運動……父母和老師不能把自己的喜好或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不能單純從自己的角度要求孩子接受你認為 的所謂的對孩子好的安排。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還不聽話,不領情。其實,父母有沒有想過,自己一廂情願所做的一切是否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父母教給我,老師教給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孩子需要有學習和生活的自主。尊重孩子獨立的生命,讓他們快樂地享受童年時光。現代的教育總是期望尋找一個標準化、規格化的制度,可是世界本來就不一樣,孩子也正因為不一樣的個性而可愛。如今,面對孩子,如果父母和老師還總是忙碌地、認真地一味施加自己所相信的真理,最終,必定會導致父母在焦慮中失去自我,孩子在奔忙中失去童年。所謂」過度認真的教育是災難的開始」就是如此。教育應該擺脫以大人為主體的模式,真正回歸以孩子為主體,才能最大限度尊重孩子個體差異,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和關注。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先觀察孩子的需求,再有的放矢地給到孩子需要的幫助。

延伸到閱讀部分也是同理,強制要求孩子讀父母限定的書目;盲目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讀書量和讀書時間;太過功利地追逐閱讀中的所得……這些是否都是父母在親子閱讀中「過度認真」的某種執念。其實,教育是要留給孩子自主的空間,放手讓孩子更自由的閱讀。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閱讀不是為了治國平天下,也不要強制灌輸功利性的理念。試著放手尊重孩子的喜好,和孩子一起讀他們喜歡讀的書,陪孩子一起看他們選擇的動畫,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走進他們的世界。圖畫書對孩子而言,沒有任何用途,不是拿來當教材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所以一本圖畫書越有趣,越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記憶裡。

文章轉載自:http://www.spicemami.com/thread-28048-1-1.html

Unable to query local database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