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校社合作須磨合
立法會拉布戰進入尾聲,多項教育新猷正排隊申請撥款,其中每年耗資兩億五千萬元,於新學年起向全港中學提供相當於一名學位教師薪金的生涯規劃津貼,在中學界尤其備受矚目。程尚達分別同教師與社工友好傾開,他們坦言兩者對推展生涯規劃思維有落差,要達到跨界協作,實在談何容易。 雙方思維出現落差 按教育局通告,這筆約五十萬元津貼必須用於提升校內的生涯規劃教育,包括利用撥款,按學生升學就業輔導需要購買服務,或安排專業人員、商界人士及校友與學生交流等。事實上,不少學校已委託校外社福機構舉辦這類生涯規劃活動,為日後生涯規劃津貼熱身。 程尚達同負責生涯規劃的中學教師友好傾開,他坦言外購服務費用雖不算高昂,但明年會否沿用社工「入校」模式推行仍有考慮,「我們校友網絡有相當規模,各行各業都有,只要校友會肯幫手,毋須倚賴社工聯繫。」 友好笑言,社工辦生涯規劃活動都是大同小異,「如果我們掌握技巧與輔導方法,又不用社工聯絡企業參訪或在職人士分享,自己做亦未嘗不可。」友好認為社福機構未必了解學校需要,好似要求學生做量表或心理測試,估計適合哪些行業,遠遠不及聽師兄師姊現身說法來得實際。 不過,有社工友好則同程尚達大吐苦水,指學校對生涯規劃活動投入度不足,卻對內容有諸多要求,「比如說,明明學校預期學生程度與成績稍遜,卻要我們安排介紹大學畢業為入職要求的工作,到真的邀請講者介紹又嫌入行門檻高,與學生脫節。」 社工友好坦言,各校看待生涯規劃的輕重不一,但絕少學校視校外社福機構為密切夥伴,「較好的學校輔導老師會有商有量,活動結束以教師身分引導學生,但更多教師只是繑埋雙手坐在後面,有教師更在校外講者面前閉目養神,若說是不尊重講者,不如說是輕視與社工的協作吧。」 學生為本 共赴目標 社工友好認同學校資源有限要「睇餸食飯」,甚至要「斬件式」外購服務,但重點是用得其所,「就算是輔導教師協會亦擔心增聘教師後,不是用來減少輔導教師教節,結果學校又是兜一圈,花錢在生涯規劃無關的範疇上,為何教育界不放膽給社工去跟,反而要製造社工無濟於事的集體共識?」 教師與社工之間如何跨界協作,在教育界已爭論多時,關鍵在於彼此要找到共同目標,生涯規劃是要在篩選性較舊制低的新高中學制下,培養學生懂得為前路打算,其實兩者若能堅守以學生為本位的原則,相信要合作仍是樂觀。 程尚達 (2014-6-3 星島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