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與養和醫院攜手研究
發現抑鬱症患者出現睡眠行為障礙或是腦退化先兆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與養和醫院攜手進行一項針對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抑鬱症和腦退化三者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中年抑鬱症患者若出現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可能是腦退化的先兆。及早發現腦退化徵狀可有助監察及跟進病情。此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權威腦神經期刊《Neurology》二月號。
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俗稱發夢期夢遊,是指患者在發夢期(快速眼動期)時缺乏肌張力抑制,因而作出與夢境一致的行為,多帶有暴力傾向並會引致損傷,如拳打腳踢、翻滾喊叫等。國際研究指出發夢期夢遊是腦退化的指標,八成患者在發病後10至15年會出現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等問題。現時,香港估計約有5,000名60歲或以上人士患有發夢期夢遊。 發夢期夢遊患者大多是老年人,但近來醫學界發現中年抑鬱症患者出現發夢期夢遊徵狀的情況愈來愈普遍,有4-6%的抑鬱症患者曾有發夢期夢遊徵狀。然而,醫學界一般認為有關情況與抗抑鬱藥物有關,未有作深入研究。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潤國教授、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莫仲棠教授聯同養和醫院同位素及正電子掃描部副主任梁炎濃醫生在2010年底至2013年初期間進行一項針對同時患有抑鬱症和發夢期夢遊病人的研究。 參與研究的29位人士當中包括同時患有抑鬱症和發夢期夢遊的病人、抑鬱症患者和健康人士,年齡中位數為47歲。研究團隊為其進行臨床、問卷和正電子掃描檢查,並對照比較。結果發現所有參與者均沒有柏金遜症臨床徵狀,但同時患有抑鬱症和發夢期夢遊病人的多巴胺水平比控制組顯著低10-30%,並出現嗅覺退化,從而推斷抑鬱症患者出現發夢期夢遊徵狀並非完全因為抗鬱藥物所致,而是腦退化的先兆。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潤國教授表示:「典型的發夢期夢遊患者一般在60歲後發病,但我們發現抑鬱症患者平均早在40歲時已出現徵狀,比正常提早10至20年。因此我們推斷抑鬱症可能會加速腦退化,又或在同時患有抑鬱症和發夢期夢遊的病人身上存在一個獨立的腦退化機制,團隊將繼續就此作深入研究,希望找出背後原因,為治療腦退化作先導。」 正電子掃描是以功能掃描影像透視腦部情況,在是次研究起著重要作用。養和醫院同位素及正電子掃描部副主任梁炎濃醫生解釋:「如病人患有腦退化症,我們能透過正電子掃描精確地顯示其退化跡象。時至今日,我們甚至能夠早在病者未有明顯症狀出現前,憑著這種嶄新科技,偵測病者是否出現早期退化;從而及早作出診斷,並提出治療腦退化症的可能性。」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莫仲棠教授為研究成果感到鼓舞:「腦退化疾病如柏金遜症和認知障礙症等,一般以臨床徵狀作診斷,此時腦部退化情況已屬嚴重。這次與養和醫院的合作研究實現了腦退化早期診斷,醫生可在患者出現臨床徵狀前作監察和準備,甚至改善情況,有效延緩腦退化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