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琴「躁底」怎麽辦?
一位家長告訴我,兒子在練琴期間突然用力拍椅,然後嚎啕大哭,她驚訝品性純良的六歲小孩竟有如此舉動,音樂不是陶冶性情的嗎? 我聽後一點也不覺稀奇,多幕類似的影像頃刻浮現腦海:踢琴、打琴、揼地、掟書、大力敲琴、破聲大罵,也曾發生在我的教室裏,也是我童年的寫照。 古典音樂演奏對完美的追求,奄尖得令人聞之生畏,音準、節奏準是基本元素,還要顧及音色變化、演奏指示和音樂表現力,例如連奏斷奏,力度對比,句子形態,速度快慢,雙手平衡,踏板應用,聲部處理,樂曲個性等等,然後老師會再要求正確的動作、手形、坐姿、用力的方法,當你傾力滿足各樣要求後,老師仍會挑剔你—太緊張了,不夠放鬆!哎呀,要兼顧這麼多,怎能放鬆呢! 研究指出,鋼琴家平均一秒鐘要做五個決定之多,練習過程就是要把這些理性決定透過重複動作內化到直覺,變成一種在無意識狀態下的自然反應,這時腦袋可卸除認知負擔,肌肉可放鬆,怡然自得的享受奏樂。作為習琴的過來人,我怎會不明白學生沮喪、「躁底」的感受呢?「躁底」是正常的,反應卻能調教,可文明點、得體點,我教我的六歲小男生起身斟杯水,休息一會再練,他建議打電話給琴老師,小鬼的主意也不錯啊! 鄧佩芬 現為資深鋼琴老師,並為音樂級試及文憑試的即時傳譯官 (2015-6-19 AM7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