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寶寶為何會有這7種常見的叛逆行為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叛逆不聽話的時候,那麼爸媽們是怎麼應對的呢,又該如何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接下來,我們來聽聽專家的解答,看看寶寶為何會有這7種常見的叛逆行為! 1.頂嘴 3歲的兒子能說會道,你說一句,他頂你10句,且振振有詞。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電視,我說:「不收好不能看電視。」他就說:「我有權決定什麼時候收拾玩具。」我氣得關掉電視不讓他看,他就叫起來:「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專家解密 孩子的話顯然來自家人的版本。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對孩子的教育也應該是民主的。此例孩子的話,可以說「句句是真理」,且能夠維護自己的權利,他的行為本質沒有錯。他只是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沒有尊重他。 一對一支招 在孩子回答:「我有權決定什麼時候收拾玩具」後,父母可以不再言語。事後與孩子討論:父母希望他立即收拾玩具,他是否應該接受?他希望什麼時候收拾玩具,父母是否也可以接受? 2.批評就摔門 每次批評女兒時,她會在你面前「砰」地把門重重關上。 專家解密 這是個模仿力強、對人際關係敏感的孩子。若處在良好家庭人際環境中,孩子的人際能力將得到卓越的發展。父母忽視家庭人際(夫妻之間、與長輩之間等)溝通或大人之間戲謔、嗔怪的行為,年幼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就學會了。 一對一支招 成人之間互相關愛,互相理解,多做正向溝通。孩子將很快學會並反饋給你,令你欣喜萬分。 3.耍脾氣 兒子玩起電腦遊戲沒完沒了,我說:「別老玩,眼睛會弄壞的。」他頭也不回地說:「你真煩,煩死了。」如果你和他討論這個問題,就陷入糾纏不清的討價還價之中,弄得我頭都大了。 專家解密 孩子嫌父母煩,是因為他必須停止玩遊戲,且即使不停止也勢必玩不成。而頂撞的言語是家人的版本。 一對一支招 玩電腦時間長了影響眼睛,是孩子已經知道的和你多次嘮叨的。正確的做法是與孩子約定玩電腦的時間,並用鬧鐘或計時器予以控制。必要時父母輕拍孩子的身體給予提醒。平時,要特別誇大地表揚他如何有自控力予以強化。 4.反駁有理 女兒聰明伶俐,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會以各種理由說服我們,如為什麼不?為什麼要那樣?我們可以……比如去外婆家前,我叫她快穿好衣服,她立刻「回敬」:「為什麼要快?外婆家又跑不了」、「你不是總叫我做事要仔細、耐心嗎?」、「外婆也總說慢慢來,不可心太急!」……我覺得很難對付她。 專家解密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愛「說道理」的家庭。孩子不能理解不同場合人們的行為需要彈性和靈活性,他們受思維發展(思維刻板性)和生活經驗的局限,運用的是一種特殊的推理(轉導推理),並據此反駁父母教育理念的自相矛盾。 一對一支招 減少籠統的大道理說教,注意具體事情具體要求。本案中,如孩子說:「外婆家跑不了」,你的回答是「但外婆會著急」。針對「你不是總叫我做事要仔細、耐心」,不可回答「特殊情況例外」,否則,孩子下次又會用這句話為自己找理由。父母可用日常生活中孩子經歷過的事例,以故事的形式,具體指導孩子的行為,逐步發展孩子的思維。 5.不理你 說好午睡起來去公園,可午睡時間到了,兒子還在玩,我們一遍遍催促他:「寶寶乖,趕緊上床,要不來不及去公園了。」可他就像聾子似的,毫無反應。 專家解密 要看到很好的一面,注意力集中,並有很好的對策「不予理睬」。這樣就不會被輕易干擾。時間是抽象的,幼兒普遍缺乏時間觀念,這種現象是正常的。 一對一支招 日常生活是有作息時間的。父母需要制定規矩和運用策略。如給孩子有限選擇「要麼睡午覺,可以去公園耙麼繼續玩,不去公園」,視孩子的遊戲內容而定,如他正在搭火車,就說:「晚上到了,旅客和司機都要睡了。下一站是兒童公園,大家睡好了有精神玩」等。如果孩子的遊戲內容難以暫時告一段落,則應允許其完成(不可隨意打斷孩子的遊戲或活動,因為培養注意力也很重要)。 6.化妝品刷牆 3歲的兒子太淘氣了,一眼沒看牢,他就把我的化妝品、牙膏擠到牆上「刷牆」,把摩絲噴滿房間,說是「下大雪」。 專家解密 慶倖,你有一個充滿創意並敢於嘗試的兒子。千萬不要罵他,如果你「制止」成功,你可能扼殺了一個「愛因斯坦」! 一對一支招 孩子的行為提示:他對探索自然感興趣。請和他一起把廚房變成實驗室,帶他做油鹽醬醋糖「攪和」的實驗。或為他提供各種顏料,讓他混合,觀察變化,並提供豐富的科普讀物。最好,從此你對科普也發生濃厚的興趣。 7.用蟲嚇姐姐 兒子知道小表姐特別怕蟲,他就會抓支螞蚱甚至蟑螂放到姐姐頭上,弄得姐姐尖聲哭叫。 專家解密 這是兒童的惡作劇,也是兒童的幽默。他要的就是「姐姐尖聲哭叫」的效果。須知,幽默是智慧,幽默是樂觀,不可粗暴扼殺。 一對一支招 常帶孩子看幽默漫畫,講幽默故事,同時關照孩子使人生氣、害怕的行為「不可以」。平時,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也可運用幽默的技巧。如孩子想去游泳不得而大哭,父母說:「有個人哭呀哭,哭出兩缸眼淚水,結果就在淚水裡游泳了!」孩子會覺得很滑稽而破涕為笑。 文章資料來自互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