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嘲熱諷對孩子學習無益
爸媽教導孩子任何事情,希望他做得對、學得好,必須用正面方式引導,才能奏效。如果不自覺或喜歡用嘲諷的方式,只會損傷親子關係。 冷嘲熱諷能夠刺激孩子發憤學習嗎?毒舌派的父母通常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孩子無法正確理解嘲諷的語言 西洋有句俗諺說:「嘲諷是智慧與幽默表現的最基本款。」(Sarcasm is the lowest form of wit. By Oscar Wilde)懂得用嘲諷的方式來表達感受的人,對生活有比較敏銳的觀察力,也具有高度的言語駕馭能力。 中文的對聯、俚語、打油詩或是順口溜都是嘲諷藝術的例子。下面這個順口溜便對不同種類的父母做了很好的描繪。 「子女上大學,一等爸爸無牽掛,二等爸爸打電話,三等爸爸跑上跑下,四等爸爸坐在家裡罵。」 由於嘲諷是比較高階語言的運用,需要有較高的理解力,外加生活的體驗,才能正確的解讀其弦外之音。6歲以前的孩子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他們思想很單純,思考的方式也很直接,所以對嘲諷是無法正確解讀的。 爸媽兩極化的反應讓孩子困惑 在親子互動過程中,父母與子女之間難免會有摩擦,有的父母會利用嘲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子女生氣或失望的負面情緒。 例如:媽媽要5歲的安安練習收拾玩具,安安做了,但是沒有達到媽媽的標準,雖然媽媽口頭上說:「安安收得真乾淨呀!」但是表現出來的態度卻很冷淡,甚至是不悅。安安一開始聽到媽媽說的話,會感到很高興,因為媽媽說他做得很好;但是再觀察媽媽的表情與態度時,他可能會感到很困惑:「為什麼媽媽好像不太高興?」 其實在安安的心理,他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了媽媽交代的工作,只是媽媽口頭與態度兩極化的反應,讓安安覺得很奇怪。這樣的親子互動模式,必須等安安過了6歲以後,他才可能慢慢會瞭解,原來媽媽真正的意思是「嫌我做得不夠好」。 先肯定孩子的努力 再引導改善 對收玩具這件事,我們要的結果是孩子能養成物歸原處,保持東西整齊有條理的好習慣。不過,培養這項能力需要時間,且要經過不斷地練習才能養成。 以上述例子來說,如果媽媽覺得安安玩具收得不夠好,比較正面的做法,媽媽可以先褒獎安安自己收拾玩具。因為,當一個人有意願及動機去完成一件事時,這就已經值得被鼓勵了,所以媽媽可以說:「安安長大了哦,還會自己收玩具,好棒哦!」 接著,媽媽可指導他改善沒做好的地方,比如:「安安,地上還有幾塊拼圖忘了收,你要不要再把它們撿一撿,放回盒子裡呢?」安安先前得到媽媽的讚許,受到鼓勵,他就會盡力配合。最後,媽媽不要忘記再給他一個正面的回應:「安安全都收整齊了耶。媽媽一提醒,自己就能馬上去收好,真是個好孩子。」 回顧童年 期望得到正面指導 如果只用冷嘲熱諷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孩子在一開始便會覺得很困惑、不知所措;當父母與子女溝通不良,期望的落差會造成親子間的衝突,這樣一來,該教導、該學習的,都沒做到,只是讓彼此更不喜歡這種不愉快的互動方式。隨著時光的消逝,父母在無形中把孩子罵跑了,彼此之間也築起一道高牆,阻礙了家人的親密關係。 不只是較大的孩子(國小高年級生或青少年),甚至很多成年人在長大後回顧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時,都提到小時候父母曾用語言嘲弄自己、父母如何用嘲諷的方式來表達對自己的失望,以及個人在聽到那些言語時內心受到何種傷害……許多人都語重心長地表示,多麼希望父母能夠真心地接納自己、相信自己,並給予 真誠的回饋以及正面的指導,真正地幫助自己改進。 把握作父母的歷程 修補負面經驗 親子教育最精髓所在,是父母與子女一同成長,能彼此互相珍惜,共創快樂的時光。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特別是孩子,很多事情是從頭學起,父母不能在一開始便以成人的超高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表現,這是不公平的。 如果父母自己小時候有過被嘲諷的缺憾,那麼在成為父母角色,撫育下一代時,千萬不要再用冷嘲熱諷的言語去對待自己的孩子,請利用這個美好的人生歷程,重新整理自己的成長經驗,同時好好地修補過去的負面感受吧! 文章轉載自:http://parent.kimy.com.tw/new/keyArticle.aspx?art_id=220&g_id=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