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只辦講座及性向測試
「拆件」式活動窒礙生涯規劃

全港中學在新學年起獲每年約五十萬元生涯規劃津貼。現時不少中學外購社福機構的生涯規劃講座、工作實習等服務。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執行幹事李道生接受專訪指,不少學校在升學及考試主導下,把生涯規劃視為次要位置,甚至把完整的生涯規劃活動「拆件」,只要求社工舉辦講座與性向測試,無助學生認識自己與職場需求;建議學校在新資源下與社福機構加強合作,讓學生為生涯規劃早作準備。

現時不少學校按校本需要,利用營辦開支整筆津貼外購志願機構提供的生涯規劃活動,政府擬在新學年起提供的生涯規劃津貼,將容許學校靈活調配購買校外輔導服務,不限於增聘教師。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執行幹事李道生指,留意到不少中學對生涯規劃愈見重視,「以往學校多是安排成績稍遜的學生參加生涯規劃活動,近年如英皇書院、拔萃男書院等傳統名校,即使成績足夠升讀本地大學,也主動聯絡我們幫手,安排學生認識不同行業,甚至提供實習機會。」

後續配對跟進更重要

李道生坦言,生涯規劃在中學界仍屬次要,「畢竟學校看重的是學業成績與公開試,無論是第一至第三組別學校皆是如此。」他指要把講座、性向測試、小組訓練與輔導、企業參訪與實習等生涯規劃活動,完整地「入校」並非易事;不少學校更提出「拆件」要求,例如只辦講座與性向測試,令成效大打折扣,「初中生只花三小時完成遊戲與測驗,根本不知道自己方向,實際是需要後續配對與跟進。」

社福機構倡加強合作

本港不少行業出現「有工無人做」,有大學畢業生更轉行任職巴士司機與地盤工人,李道生認為反映本港教育制度忽略生涯規劃,值得社會檢討,「生涯規劃並非要學生不讀書,而是讓他們明白興趣與能力,從而引導學生規劃升學與就業方向,但本港的教育制度似乎不能分流,只鼓勵學生不斷修讀課程,連副學士及毅進都有先修課程,要年輕人追求『沙紙』,並非幫助他們規劃人生。」

對於每校日後獲撥款五十萬元生涯規劃津貼,李道生期望學校日後更「放膽」推行生涯規劃活動,認為學校與社福機構宜有所分工,不同意學校把整筆津貼用於增聘教師及教學助理,「我們在不同行業網路,特別與商界與企業聯繫較強,交給我們去做,才能減輕學校工作量與壓力,否則變相成為一個校內科目,對學生反而是損失。」

(2014-5-27  星島日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