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駕臨 適時閱讀知節氣

過完農曆新年、立春、驚蟄、春分,亦象徵大地回春。對於長於城市的小孩,如何體會四季帶來不同的感受?家長可與子女一起觀察天氣、觀察萬物,藉着閱讀,配合遊戲,用另一種有趣方式感受傳統新春的氣氛。

活讀行動自2011年成立,設計不同文化遊藝活動,對象包括學校以及普羅市民等,特別是為學校教育引入其他經驗,以培育兒童觀察力、想像力,並了解傳統文化。一班來自仁愛堂葉德海幼稚園K3的學生,對新年習俗多少也有認識,活讀行動創辦人張倩儀與拍檔Candy便與孩子們舉行了一場約個半小時的「春節新氣象讀遊會」。

閱讀春日氣息

張倩儀是香港商務出版社前總編輯,近年積極推廣閱讀,讓大小朋友了解傳統文化,活讀行動亦邀請了盧瑋鑾教授、李焯芬、陳萬雄擔任學術顧問。活動以講故事配合相關遊戲,令孩子明白春節的意義:從《團圓》令孩子明白元宵,知道箇中團圓的意義。「為甚麼新年要放假?新年才互相恭喜?」Candy帶出故事的小主角,一年只有春節假期才見到爸爸;從中她勾起孩子對圓形的想像,解釋中國人愛圓,喜其圓滿、團圓之義。張倩儀講另一繪本《春天來了》,令孩子明白春天來由及濕潤天氣;而《999隻青蛙兄弟,春天來了!》,有豆丁看罷圖畫搞笑的說:「生咁多,點湊呀?」其實,這999隻青蛙兄弟擔任春神的角色,是喚醒每一隻冬眠中的動物,這像是驚蟄。

推廣傳統文化

廿四節氣是古代農務的曆法,以此作時間表進行耕作的事項,而春天則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和穀雨,張倩儀形容為「春天的六個腳步」,令他們更易明白。Candy補充,想用靈活的方式談傳統文化,須着重趣味。張倩儀認同:「如果每年也跟兒童說年獸、利市,當他們漸漸成長,也是聽相同東西便無意思。文化,需要更新。」

走入群眾推廣閱讀,藉以令更多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包括節日。過去張倩儀便曾與饒宗頤文化館合辦「超級月亮讀遊會」,她慨嘆現時慶祝傳統節日的活動,好多與節日無關,像中秋節扭波等,完全跟月亮無關:「兒童從小對節日沒有太大感受,生活會很單一。不過當你了解不同節日的內涵,便不會再單一。」她覺得可以帶給兒童傳統文化精神,同時也可以很好玩。然而當她想尋找好些有關月亮的圖書,始發現有關廣東兒歌的圖書不多:「反而有法國圖書會講月亮;有土耳其講月亮的兒歌圖書,很美……我想用很美麗的畫面引起一種詩意……以前我小時候,還有七巧節,很美的一個節日,現在也沒有了,很可惜。」

(2015-3-25 晴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