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辨錯能力 提升中英水平

近日不少學校正在考試,家長可覺得跟孩子溫功課時,總發現他們不論中英文,也有點「甩甩漏漏」,重複犯下些微錯誤?其實,學生缺乏辨錯能力容易令自己對語文錯誤習以為常,不論中英文亦然。特別是着重操練式的習作,忽略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批判思維,只會削弱語文水平。

牛津大學出版社去年進行一項初小及高小學生對中英文語文的辨錯能力調查,測試結果顯示學生對測試中各環節的敏感度均不足。該出版社英語教學出版副總編輯林沛理指出,英文智能(English Quotient,簡稱EQ)測試中,就五項能力的測試得出表現最差的一項為「辨錯能力」:「雖然英文重視文法,不過在今日的教育制度下,卻不重視培養辨錯能力。像我們今次測試的題型,要去到TSA才有類似問題。」他覺得學生不太懂得在問題中找錯誤,很自然信任文章必然正確,往往缺乏敏感度,甚至沒能力找錯處。「這便是缺乏語言學家所說的自我糾正的能力。」他對是次測驗結果不意外,因為香港學生身處充斥文法錯誤的環境,習非成是,慢慢便削弱語文能力。

從小建批判思維

學好語文離不開加強聽、說、讀、寫的能力。林沛理肯定的說,辨錯能力正是核心。「這跟批判性思維有密切關係。你有辨識能力,分析一個觀點的漏洞,一種說法是否符合邏輯,不會人云亦云,這也是一種辨錯能力。所以應從小訓練學生,在初階階段培養其對錯誤的敏感度,亦能加強其批判性思維。」

現時小學英文教學,有重視文法或從廣泛閱讀學英文(Reading Approach),兩者模式可影響小學生辨錯能力?林沛理說,不論哪種教學模式,填鴨式教育課程令學生沒有深入了解語文。「現在考試本末倒置,覺得要多背誦詞彙……這雖重要,但應更了解英文語言特性——英文的『法治』觀念強很多,單是一句子,英文較中文更易判別錯處,因英文重視文法。這正是要培養孩子辨錯能力的原因。」

錯別字中辨詞義

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張錦少教授就結果分析,直指在中文試卷中特別低分的「找錯別字」部分不算困難,像「眼睛」的「晴」也有學生錯:「找出正確、錯誤(詞語),應先理解文意,我發現學生在這方面有困難,因此難以掌握詞義;而(題目)錯別字的選擇,很多時候部首形近,像睛、晴一畫之別已有大分別,小朋友原來分不清楚。跟英語系統不同,中文是表意文字,撇捺已很不同,他們難以掌握字形、部首。」

而日常生活中,學生多從語音去記字,因此難分辨同音不同義的字彙。他認為老師單是灌輸知識並不足夠,應該多講解中文字形,令學生掌握字詞的來源、字形的結構與意義之間的關係。「不少人認為中文是母語不用學,覺得與生俱來,因而只加強學外語。」

(2015-5-6  晴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