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頂嘴,父母怎接招?

孩子頂嘴讓人氣得牙癢癢,但有時仔細聽,好像也頗有道理……這時候,爸媽該如何在維持原則與尊重孩子之間,找到平衡?

 

 

Q1孩子是在「頂嘴」還是「說理」?

孩子中年級以後,大人說什麼都反駁。有時候聽起來很有道理,有時候覺得他根本就是故意唱反調!請問,要如何判斷他是在「頂嘴」還是「說理」呢?

由於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已習慣孩子單向接收訊息的模式,所以當孩子長大,發展出自主性,開始對父母的意見表達出不同的想法,或對命令產生質疑時,父母很容易感到不舒服,覺得孩子不像小時候那麼聽話順從。

有些父母可以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改變,鼓勵他獨立思考,接納他不同的想法。若覺得孩子的意見不錯,可以採納、給予肯定,並不覺得自己的權威或尊嚴受到挑戰。在這種互動氛圍下,孩子的聲音被傾聽和尊重,就不會有所謂「頂嘴」的情況發生。

「頂嘴」這個詞,意謂著下對上的不敬或不順服,容易出現在較具有權威性格的父母身上。若父母認為小孩應該服從父母的想法,不該有自己的意見,孩子的意見表達就會被定義為「頂嘴」,很容易被駁回。久而久之,有些孩子會決定不再表達,因為表達無用。選擇不表達的孩子也分成兩種,一種是完全不信任自己的想法,一切以父母的意見為意見,長大和別人相處時,也容易成為沒有聲音、沒有意見的人;另一類是發展出陽奉陰違的行為模式,表面上順從,私底下依自己的想法行事。

另一些會「頂嘴」的孩子,個性上不全然順從權威,他們在意見常被駁回的情況下仍鍥而不捨。因為他們經驗到溫和的方式通常沒用,進而發展出更強烈、更有情緒的表達方式,導致父母覺得孩子態度不好。但通常孩子會有情緒,是因為他的表達得不到父母的傾聽和了解,才會轉用激烈的方式來表達,其實,孩子只是渴望被傾聽。

所以,當孩子有不同的意見時,父母應該覺得高興,這表示孩子逐漸長大,發展出自己對人事物的看法。就像我們成人也經常有不同於父母的看法,但並不會定義自己在頂嘴,我們只是在表達不同的想法而已。

下次當孩子表達不同的意見時,可以回答:「你有自己的見解,很不錯。」但不代表一定要接受他的想法,因為我們要肯定的是孩子勇於表達的行為,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被聽見、被肯定時,目的已經達到。

你可以和他透過就事論事的討論,把一件事想得更透徹。或許最後他的意見未被採納,但在過程中他的想法被傾聽,得到尊重,就不會出現順從壓抑或反抗頂嘴的現象。(張黛眉 天晴診所臨床心理師)

 

 

Q2當孩子說:為什麼你能,我不能?

小孩生氣時大聲或發脾氣,大人總說:「生氣時不可以這樣。」但大人生氣時也難免如此,導致孩子說:「你生氣可以大聲,為什麼我不能?」遇到這情形時,該怎麼辦?

有研究指出,情緒管理能力與年紀不是成正比,所以並不是爸媽比較年長,就比較會管理自身情緒。對於孩子抓住自己的小辮子,爸媽應該五味雜陳,但值得開心的是:孩子反應敏捷,且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先提醒爸媽「生氣時不可以......」這個「不可以」,並不是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而是避免不當的生氣衝撞方式。接下來,父母需鼓勵孩子以合適的方法表達及管理情緒,用更合宜的方式說明想法與衝突。對於這個教養問題,在此提供三點建議:

1.父母要「權威」而非「威權」:研究顯示,威權式教育(孩子所有行為規範都由父母決議)雖可立即讓孩子服從,方便管教,卻會讓孩子較沒有自信及情緒化;反觀權威式教育下的孩子,生活規範雖由教養者制訂,一旦產生親子衝突,教養者會把握機會和孩子討論,讓孩子願意主動思考。

2.將孩子的反映視為機會教育:面對孩子的疑問,爸媽可先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試著肯定孩子願意提出自己的不舒服;接著與孩子討論:「喜歡爸媽生氣時大聲說話嗎?爸媽也不喜歡自己生氣好大聲......」一起學習更適當的情緒表達方法。

3.示範「厲害的生氣」:透過爸媽在生氣時能夠瞬間冷靜與孩子討論,孩子會發現原來「厲害的生氣」是能夠收放自如的。該生氣時生氣、該冷靜時冷靜,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到:「適時、適地、適人、適如其分的生氣,才是情緒管理的最高表現。」(莊佳陵 笛飛兒EQ教育講師)

Q3當孩子問:為什麼要聽大人的話?

小一兒子說要自殺,原因是:「為什麼小孩要聽大人的話,不能自己做主?」其實我們的管教算不嚴格的,但他從小就很有想法,常規很難訓練。我們的教育是哪裡出了錯?

 

 

看來不是哪裡出了錯,而是孩子透過這種方式向你提出他的自我主張。你能夠不被孩子表面的話嚇得不知所措,並進一步釐清孩子會這麼說的原因,孩子心裡的不平已經被你聽到,這對他來說是件很重要的事。但這也讓我們思考幾件事:

1.聆聽孩子的需求。孩子說要自殺,在某方面來說,代表想要消失自己,那是種對自我或自己的想法沒有被重視的失落。或者他認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無法掌控的,只有生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此用這種說法來呈現他的失落跟需要。倘若孩子不以說要自殺的方式,而是說出他的需要,大人能夠聽得到嗎?如果孩子能感受到大人的同理,即便他的需求無法立即獲得滿足,或許他就不會認為一定要說自殺,大人才會重視他的意見。

2.引導孩子說出真實想法。試著讓孩子知道,大人能了解,他一定是非常生氣及無奈才會這麼說。但這樣說,大人仍然不會知道他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他能夠明白的說:「生活中很多事,我都不能聽自己的,我很生氣。」「事情都是大人決定,我很生氣。」大人就會知道他在意什麼事,並知道怎麼幫他。

3.部分放手,教孩子學會自主。你提到孩子的常規及自主性需要訓練,是因為這個原因,讓你不自覺就介入了孩子的生活,使他誤以為都要聽大人的嗎?如果是,孩子是否知道他的行為決定了大人介不介入,甚至影響大人判斷孩子自主能力的程度呢?你可以先請孩子列出,他覺得生活中哪些事情是可以自己做主、哪些事情是被決定的。

 

 

在可以做主的部分,告訴孩子你看到他做了哪些事,所以信任孩子讓他自行安排;在被決定的部分,讓孩子了解有些事在他這個年紀還不能做主,如安全或影響他人的事,但有些事可以學習自行安排,如寫功課、遊戲、洗澡時間的規劃,並問問他想從哪件事開始學習。有些家長會與孩子約定十點上床睡覺,十點前的時間規劃就交由孩子自行安排,倘若過程中影響到家人的作息,再提出討論,在磨合中找出家人共同生活的共識,也讓孩子學習計畫,做自己的小主人。

轉自《親子天下》雜誌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