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揀Playgroup 3歲前勿揠苗助長

孩子出生不久便要上Baby Gym、仍在牙牙學語便去語言Playgroup,是否適合?資深培訓Playgroup導師馬惠屏指出,坊間Playgroup氾濫,家長要懂分辨,由課程設計及老師資歷入手,選錯不認識幼兒教育的老師,往往弄巧成拙。

馬惠屏本身是媽媽,任教幼稚園十年後,再進修成為成人及兒童適體能教練、蒙特梭利、非洲鼓、健康舞和珠心算導師。十年前已設計Playgroup課堂,在不同的慈善機構、社企開班,2011年其創立的Playgroup導師課程取得資歷架構。她笑謂以往也有和孩子玩Playgroup,而當年真的是遊戲組,沒有很明顯的學習元素,但今天考名校要有Playgroup根基,懂回應老師,能文能武,令家長們對不同主題Playgroup有需求。

作為過來人,她認為幼兒過了一歲後有認知能力才去上Playgroup較佳。「今天家庭只生一個孩子,夫婦要返工,把啟蒙重任交給Playgroup能把握孩子黃金期,而上過小組與未上過的小朋友認知能力確有分別。好老師更能觀察孩子潛能,助大人及早栽培或介入訓練,改善不足。老師在堂上對大人持坦誠態度,敢於指出大人的不放手,不要怕趕客,這是老師需要的勇氣和操守。」

家長心態須健康

時下家長追名校,上Playgroup被視為名校踏台板,馬老師謂Playgroup確實充斥了商業味,故她鼓勵家長們要有健康心態。第一不用嚴格要求任教老師要有相關教育背景,例如三歲前音樂Playgroup根本毋須有八級樂理背景人士任教,視藝Playgroup也未必用到藝術家。她謂三歲前是用感受去體會藝術,但小手肌未成熟,老師不可要求孩子拿筆畫畫,而應給他們多樣材料去體驗顏色。「能用海綿去印滿紙,大人要肯定他們,這已達標。一歲懂跟老師打拍子,是少有音樂智能高的孩子表現,故大人不要期望Playgroup能教樂理。音樂組不應側重灌輸樂理,反而應用遊戲啟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課程應具連貫性

馬老師現時任教其設計的學前遊戲班屬綜合性Playgroup,課程長達一年、貫穿12個主題,也有開塗鴉課、專注課,她謂每個主題會上八堂,例如認顏色、圖形課的所有設計都有連貫性。「Playgroup課堂是結合社交和學習,表面看是遊戲,但遊戲本身有它的目的。好的課堂設計流程不多卻應連環緊扣,如配對、大肌肉、故事、兒歌都與主題相關,每堂課會加深難度,令幼兒的學習效果很明顯。」
英文授課挫敗小朋友

近年Baby Gym流行,她慨嘆坊間幾乎所有課程的賣點都是英文授課,但運動才是學習目的。「用英語教Baby Gym才專業是誤點,幼兒運動對日後影響深遠,但人人能力不同。掌握兒童適體能的老師才不會揠苗助長,針對性地教小朋友按其能力體質完成動作,用運動發展其他學習根基。」她解釋半歲幼兒的課堂設計應鼓勵他們自己翻身、玩很多準備爬行的遊戲,而不是由媽咪扶着走平衡木、吊在環上打半空翻。「那可能拉傷筋肉!小朋友上課只是被動地由大人輔助下完成任務沒有意義;或因動作太難沒法達標而生挫敗,而家長看見別人做到也可能疑惑自己的孩子能力不足。」

(2015-8-13  晴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