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TSA寧轉校 力抗操練幫孩子減壓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前日宣布將為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作研究,例如考慮是否改為抽樣評估或隔年考核,不過聯手反對TSA的家長們似乎並未收貨。到底「小苦主」們的學習實況如何?只要瀏覽面書「爭取『取消小三TSA』」、「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等群組就不難明白,更有家長為孩子轉校以減操練壓力。 在面書跟家長私談,發現不少操練TSA的學校多來自二綫小學--這班家長在小一選校前已刻意選名氣稍遜的小學,只想孩子有個輕鬆的學習生活,絕非那批「精益求精」家長。當幼稚園教師的Ivy便是其一,她刻意不選兒子較大機會被取錄的名校,「因為那學校出名功課量多測考多,一年有40次默書。我着重生活平衡,學習以外要休息,培養興趣。」然而只過了一年級的功課蜜月期,學校便開始操練TSA。 小一滲透操題型 Ivy讀小三的兒子開學不久便轉校,為的是不想兒子再受功課壓力,以及反對學校為操練TSA而補課。她敢於為兒子與學校周旋,從建議學校減少抄寫功課,到反對小三硬性規定每星期補課三天,「我不是搞對抗,而是爭取應有的權利。」結果徒然。猶幸有跨區小學校長抱持與她相同的理念,不贊成操練考試而破例取錄其兒子。 她直指學校從小一開始,在測考閱讀理解已佔上40%(約兩至三篇),兒子差不多全錯,花了整年去摸索考試模式,小二始見進步。「不可事前準備,當然不及格,才剛升小一,仍未掌握一定的文章理解能力。學校當時解釋年代不同,現在講求應用,就算中英數的題目也可能從未見過,小朋友都需要懂應用,要用腦轉化。」不過當兒子讀小三時再回望小一學習形式,才發現根本是為TSA鋪路。「就算是平時功課有不少閱讀和聆聽,測考模式都是那類題型。」孩子經過兩年題型操練,答題技巧無疑進步。「不過他是否完全明白文中詞彙?還要他理解?要他這樣受訓,我不排除在數據上見到成績,不過他一定不會對文章感興趣,莫說提升中文興趣。」 新校享愉快學習 當她見同屋苑的小三女生每星期有三天六時才回家,始知學校規定補課,幾可預見兒子將來的生活。「基本上常規功課沒有減少。」每天平均需兩個半小時才完成功課,當中不乏抄寫,像約四行的英文段落抄足四次。她約見校長反映功課量、減少機械式抄寫及不補課等意見,期望與學校協調,校方亦無任何改變。當小三開學不久更收到學校「無選擇」的補課回條,她亦回信給校長不會讓兒子補課。 不少家長也反對補課,結果只有Ivy「行動」,頓時令兒子成為異類:「老師很好沒有畀壓力,不過同學仔會說『你唔補課好蝕底』。我心想當自己爭取合理的事而其他人沒有,個仔會成為奇怪的小朋友,八歲的他也會有感受。」她花了一星期跨區找到另一學校取錄兒子,現在新學校可於下午課堂做好大部分功課,回家有時間閱讀、玩玩具,甚至可參加課外戲劇課程,真正過小學生該有的愉快學習生活。 校長主任也反對 聖公會聖十架小學校長陳頌康坦言反對小三TSA,並指年紀尚小應試,始終增加學童壓力。現時學校在小三下學期抽出基本能力不達標的學生,於星期六回校補課約十次。「不過真的會有不用補課的家長覺得不補課很『蝕底』,主動要求讓子女補課。」 中文科科主任李淑貞同意吳克儉局長所指,TSA試題確較坊間出版社的練習淺,不過題型也跟平常考試不同,像閱讀理解要在文章找詞彙填充、故事排序、選擇題,甚至要用圖畫。她不諱言日常功課如工作紙也會加入這類題型,比例不算多,「學習中文與考核不同,我教中文不是教他回答問題,而是感受文章樂趣。如果每堂也教他們在文章找詞彙再填充,哪有甚麼學習趣味?」 (2015-11-02 晴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