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支援活躍兒之家庭
東華三院「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親子互動輔導服務
現今家長既要應付工作,亦要照顧家庭所需,同時肩負管教子女重任,壓力相當沉重。倘若子女出現行為問題,甚至出現發展障礙如過度活躍症,對父母來說會造成更大困擾。根據本港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在2006年的資料顯示,本港每10名兒童中,就有1名患上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為了向這些家庭提供適當支援,東華三院早於2004年已推出「親子互動輔導服務」,率先由美國引入一套備受認可的「親子互動輔導」治療模式,目前仍為全港唯一一間提供是項服務的機構。有關服務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多年來透過舉辦不同共融活動及家庭支援項目,傳遞正面訊息,致力建構一個正面的社會環境,以促進家庭的健康、快樂及和諧的理念相配合。因此,東華三院由2008年起獲基金的支持把計劃拓展至九個服務點,至今共為超過1200個家庭提供服務。該治療模式專為育有行為困難,特別是有過度活躍症及對抗行為的幼兒而設,着重於幼兒期及早介入及糾正家長的不良管教方法,透過即時及直接的指導,教導家長掌握管教子女的技巧,並利用多讚賞、零體罰的方式,引導子女改善行為。 早前東華三院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曾潔雯博士及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梁敏教授合作,為東華三院「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親子互動輔導服務」進行了一項為期3年的成效研究。相關研究共跟進584個受助家庭,進行了整體研究評估,並為當中64個育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徵狀之兒童的家庭進行隨機控制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超過75%受助家庭能透過輔導成功解決子女管教問題,而整體受助家庭對該治療的滿意度達到98%。 東華三院「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親子互動輔導服務」署理主任吳少霞女士表示,研究顯示此輔導能有效支援育有過度活躍症兒童的家庭,處理兒童行為問題及預防虐兒。她分析,本港大部份的父母承受著工作及子女學業表現的壓力,很容易在子女行為與個人期望出現落差時感到困擾。對於有過度活躍徵狀的兒童,家長容易因為對其特殊需要缺乏理解及適當的教法,最終使用體罰。事實上,受助的過度活躍症兒童家庭中,約80%家長對子女曾有不同程度的體罰,當中包括打手掌、掌摑、以籐條或衣架追打等等。他們當中不乏長期受壓和困擾的家長,對精神健康及家庭關係構成潛在危機。 其中一位受助人林先生,其兒子於3歲時出現行為問題,在家中不聽從家長指令和情緒失控,外出時過度活躍至四處亂走,令林先生嚴厲責罵及使用體罰。然而兒子的行為及情緒並無好轉,反而被爸爸體罰的經驗烙印在他心裡,親子關係變得疏離,令林先生感到心傷。兒子及後於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評估為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徵狀。後來林先生與兒子接受「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親子互動輔導服務」,令他明白到親子遊戲及具體讚賞比責備和體罰有效,並更了解兒子的特殊需要及掌握如何得到兒子合作的技巧。經過三個多月的密集輔導,兒子的行為得到很大的改善,林先生在管教上亦變得充滿信心。 東華三院「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親子互動輔導服務」適合面對管教困難的家長,及出現攻擊行為、經常不服從指示及易發脾氣等行為的2至7歲子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