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學數 幼兒靠感知見成效
經常看到不少家長利用乘車時間教幼兒數學,但來來去去都是重複問孩子:1加3等於幾?5減2等於幾?幼兒都顯得興趣缺缺……有數學導師指出,幼兒數學並不是只有數數或加減的形式,以感知和操作式來學習,成效更大。 樂趣坊課程統籌Tony Tsang指出,學前幼兒學習數學,可應用操作式的學習,所採用的方法並不是以紙筆算及加減法,把幼兒課程小學化;更不是反覆、機械式的操練,但也不應全是遊戲。「幼兒可利用教具以直觀動作操作,在家長或導師指導下將一些抽象的數學原理,建構成初步數學知識及邏輯思維能力。」他說,操作式學習的核心是通過動作、操作來理解數群的關係及變化過程,是較為適合幼兒學習數學的方法。 操作式體驗 幼兒不喜歡數學,很多時是家長催谷式的教學造成,不少家長認為幼童愈早學習愈好,也令本港的數學教育有愈來愈超前的趨勢。Tony強調,學習數學應着重解難過程,而非答案本身,孩子是否具備主動思考、推理、判斷以及新舊經驗連結的能力相當重要。幼兒學習數學的層面基本可以分為四方面,包括數、量、圖形空間、邏輯關係。當幼兒階段,家長若能就孩子的認知發展能力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啟發,讓孩子喜歡數學,培養主動思考的習慣,小腦袋自會愈來愈靈活。 Tony續稱,操作式的學習,就是指兒童動手操作,在具體的動作中,通過體驗的過程進行探索和學習。以數目的比較為例,問一個三歲孩子五個多還是六個多?孩子可能這一分鐘說六個,一會兒又會說五個,因為他還未能掌握抽象比較的能力。但家長可以把兩組物體分別排成一排,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誰多誰少。小朋友在操作過程中,可以獲得對應、多少等邏輯經驗,並由具體的動作,逐漸成為一種內化的動作,發展出邏輯觀念。「家長與其讓幼兒死記硬背那些無法理解的數學,不如給幼兒提供有價值的邏輯經驗。如配對可以發展對應觀念、排序可以發展序列觀念,這些看起來和數學無關,卻是幼兒學數必備的基礎。」 日常隨機玩 Tony表示家長可從操作活動入手,以兩、三歲的幼兒為例,家長可引導孩子觀察:「你看,家中有很多輛玩具車;只有幾個毛公仔;還有很多本圖書……」即使孩子尚未能確認物件的數量,但會理解「很多」、「一點點」、「幾個」、「很少」等表示籠統數量的詞語,當孩子對物件進行數量比較時,更能輕鬆地在「很多」或「很少」之間做出選擇。 此外,也可利用玩具作配對遊戲,如孩子愛玩的警車、救護車、貨車等,家長可在圖書中找出警察、醫生、司機等圖片,讓孩子將關聯圖片與車輛配對。日常生活中,飯前可請孩子給家中每人一份餐具,下班回家請孩子給媽媽和爸爸找一雙拖鞋等,這些生活情景都可影響幼兒對配對的理解和掌握。到孩子約四、五歲,家長可以提高難度問孩子家中有多少人?需要多少碗筷?或要他給每人派五粒糖等。 他笑言各項活動都可結合日常生活隨機進行,由孩子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入手,但家長別太着意教學的意圖,應讓孩子保持興趣及熱情。「當兒童在操作活動中體驗到數學的趣味,自會慢慢培養對數學知識的興趣,這會對孩子日後學習數學的態度有深遠的影響。」 幼兒具備的數學概念 對稱概念:從常見的蝴蝶、人體的外形、摺紙、積木等遊戲,體會對稱概念。 位值概念:能夠了解「11」這個符號所代表的不是兩個1,而是一個10和一個1;對於數字的位置和它所代表的值有清楚的概念。 空間概念:能區分前、後;左、右;上、下;遠、近;裏、外之間的不同。 序列概念:具有觀察、分析、判斷能力,在一排看似混亂的物品當中,找出一個固定的循環規則。 集合概念:能在兩堆物品當中找出相同及不同的特性,並說出兩者之間的關係。 (2015-6-22 晴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