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寶寶的生殖器官出現哪些狀況算是異常?」、「怎麼清潔孩子的私密處才正確?亦能避免病菌的侵襲?」如果媽咪爸比有上述所提的困擾,不妨聽聽小兒科醫師的意見,讓父母處理孩子的私密問題不再感到驚慌失措!
孩子私密處狀況連連?
早上小晴幫3歲的女兒換尿布時,發現女兒的尿道口紅紅,加上女兒不舒服而出現異常躁動、哭鬧,趕緊帶她就醫,醫師診斷為泌尿道感染……。
關於小兒常見生殖器官疾病,新店耕莘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傅承偉指出:「最常見是泌尿道感染。」其它還包括小男生的包莖、陰囊水腫或疝氣等狀況,而隱睪症、陰唇沾黏等比例則較少。
父母須知常見小兒生殖器疾病
針對小兒生殖器官問題,傅承偉醫師提出以下六種較為常見的疾病,為媽咪爸比說明改善及預防方法。
1. 泌尿道感染
根據醫學研究指出,嬰幼兒罹患泌尿道感染的機率,男生佔1%,女生為1~3%。至於好發時間,1歲前,男生與女生的比例約為2.8~5.4:1。傅承偉醫師指出:「之所以男生的發生比例較高,可能是1歲前男寶寶的陰莖幾乎被包皮覆蓋,因而容易藏污納垢、引起細菌感染。」
1歲後,女生發生機率則高於男生10倍。傅醫師表示:「引發原因可能與生理構造有關。」由於女生的尿道較短,細菌容易沿著尿道、膀胱、輸尿管向上蔓延,造 成泌尿道系統感染,使女生感染機率較高。再加上2~3歲後開始進行如廁訓練,可能出現憋尿情形,亦會導致泌尿道感染的機會增加。
一般而言,輕微的泌尿道感染多為包皮發炎或外陰部發炎,嚴重為尿道炎或膀胱炎,最嚴重情況是腎臟發炎。
症狀:小便疼痛、頻尿、尿失禁
泌尿道發炎主要從尿道口感染細菌並向上蔓延所致,以感染大腸桿菌最多,佔75%~90%。若為膀胱發炎,可能造成小便疼痛、尿急、頻尿、尿失禁,甚至引起下腹疼痛、血尿等,但不致於發燒。然而,若引起腎臟發炎,則可能出現發燒症狀。當嬰幼兒患有泌尿道感染,通常只有發燒症狀,有時會出現躁動、體重減輕、缺乏食慾或是黃疸等。原則上,2歲以下嬰幼兒出現發燒,但未併發明顯感冒症狀,如:咳嗽、流鼻水等,需進行驗尿,約一成為泌尿道感染引起。若尿液中的白血球 數量超過5顆,有泌尿道感染之疑慮,必須做尿液培養來確診。
通常會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寶寶發高燒合併活力不佳、嘔吐、沒有食慾,甚至出現脫水症狀,需要住院治療。不過,若僅是包皮或外陰部等外生殖器官紅腫,尿液檢查卻正常,可能是該部位發炎,開立含類固醇或抗生素的藥膏塗抹即可。
事實上,某些先天因素會讓寶寶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包括男嬰未割包皮、膀胱或輸尿管逆流,或是泌尿道阻塞等。因此,幼兒發生泌尿道感染時,會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
改善方法
水分適量、不憋尿:除了攝取適量水分,最重要是不憋尿。傅承偉醫師說:「憋尿容易引發泌尿道感染。」因此,每隔一段時間應提醒孩子上廁所,避免玩過頭而不自覺憋尿。
經常更換尿布:當孩子解便或尿布較溼,應更換尿布,以免造成泌尿道感染。
清潔適度就好:生殖器官若清潔不當,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然而,過度清潔也會引發刺激,例如:常洗泡泡浴可能造成外陰部刺激,導致其紅腫。
由前往後擦屁屁:小女生使用衛生紙擦屁股時,由後往前擦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傅醫師建議:「家長應教導由前往後擦,避免肛門的細菌帶至陰道口。」
合適尺寸的內褲:內褲太緊或太小亦會引發泌尿道感染,家長應隨著孩子的成長更換內褲。
改善便秘問題:便秘與泌尿道感染有關,如果孩子因為便便而反覆泌尿道感染,應先改善便秘問題。
2. 疝氣
疝氣主要是腹腔與陰囊間的管腔未正常閉鎖,導致腹腔的腸子掉入腹股溝或陰囊部位。男生發生疝氣的比例高於女生,男女比例約8:1。傅承偉醫師進一步補充:「根據醫學文獻指出,足月兒患疝氣為3.5%~5%;早產兒或體重偏低的新生兒患病比例更高。」
症狀:腹股溝腫塊時而出現時而消失
家長發現孩子有疝氣,多是孩子哭得太用力或哭太久使腹壓升高,造成腸子掉至腹股溝,讓照顧者間斷性在孩子的腹股溝發現腫塊,因此,常被誤認為哭太久而造成疝氣。對此,傅醫師澄清:「真正原因是管腔未正常關閉導致,不是哭得過於用力造成。
如果管腔閉鎖,即使哭得很久或用力,腸子也不會掉至腹股溝。」首先要確診是否為疝氣,傅承偉醫師說明:「醫師檢查時,會在腹股溝進行觸診,若發現有滑滑的觸感,即可能是管腔未關閉。」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用力哭時出現腫塊,但平躺後會慢慢不見,最有可能為疝氣。另外,也可進行影像學檢查,像是利用超音波檢查確 定管腔是否關閉,藉此診斷疝氣。
不過,腹股溝腫塊或陰囊腫塊除了疝氣引發,也必須與淋巴結、陰囊水腫作鑑別診斷,因此,可以安排超音波檢查。
改善方法:手術治療
一般而言,疝氣不會自行痊癒,必須開刀治療。最擔心是引起併發症箝塞型的疝氣,即腸子從未閉鎖的管腔掉落、轉圈打結,恐導致腸子卡住、壞死,必須緊急開刀。至於開刀時機,若未引發箝塞型的疝氣可先觀察,無須立刻手術。由於手術必須全身麻醉,建議6個月到1歲再進行。
3. 包莖(包皮過長)
男嬰剛出生時,包皮過長是正常現象。根據醫學文獻指出,80%男嬰在3歲時可將包皮推下來,如果父母在包皮部位發現白色的垢,此為包皮垢。然而,包皮垢不會造成疾病或傷害,不用太過緊張。
有些家長見孩子的包皮過長,洗澡時會協助將包皮往下拉,傅醫師提醒:「必須注意力道,若用力硬把包皮拉下,會導致包皮裂開、龜頭受傷。」一旦包皮裂傷,之後癒合可能會產生纖維化,導致包皮過緊,因此,不建議過度用力拉扯。
改善方法:塗抹藥膏,視改善狀況而定
包皮治療會先開立含類固醇的藥膏,讓家長幫孩子塗抹於包皮外部,一天三次並持續1個月。通常2/3的孩子包皮會鬆開,可順利將包皮往下推,但若孩子解尿時包皮仍未推開,甚至鼓脹得像氣球;或是到了孩子10歲包皮仍未鬆開,且使用藥膏塗擦無效,才建議割包皮手術,傅承偉醫師解釋:「畢竟割包皮還是有麻醉或手術風險。」
不過,割包皮的優點在於降低10~15倍的泌尿道感染機率。如果孩子因為包皮過長而反覆泌尿道感染,且類固醇藥膏未能改善,則建議手術。
4. 陰囊水腫
根據醫學研究,男生約1%~2%會發生陰囊水腫,通常1歲前消失。如果1歲後仍未消失且水腫很大,建議就醫並會診外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至於造成因素,當胎兒在母體內時,因鼠膝部的通道未關閉,造成胎兒腹腔內的一些水流進陰囊,而水未在陰囊關閉前回流至腹腔,因此積在陰囊。原則上,寶寶出生後5~7個月,水分會逐漸被陰囊吸收,如果1歲後仍未消失,可能需要手術將通道關閉。
症狀:陰囊腫大、透光
父母經常將陰囊水腫與疝氣混淆,對此,傅承偉醫師說明:「若是疝氣,腫塊可以被推回去,且有時會較大,有時又恢復正常。如果是陰囊水腫,腫塊無法被推回去且不會忽大忽小。」最簡單的判別方式即是拿手電筒照射陰囊腫塊,如果是陰囊水腫,照射時會透光,因為陰囊裡是水;如果是疝氣,照射時則不透光,陰囊為腸子。不過,超音波檢查是最準確的診斷方式。
改善方法:1歲後仍水腫,就醫評估
多數的陰囊水腫會在1歲內消失,如果超過1歲仍未消失,需評估接受手術治療。傅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陰囊分成有相通性與沒相通性,若陰囊水腫沒有消失,代表陰囊跟腸子相通,若沒有開刀則容易併發疝氣。」而且,陰囊水腫的外觀較大,造成外傷的機率也較高。
5. 隱睪症
胎兒時期,睪丸位於寶寶的腹腔,約在孕期7~8個月下降至陰囊。醫學研究指出,足月生產的男嬰發生隱睪症比例約3.4%,早產兒發生隱睪症的機率高於足月兒。不過,多數男嬰出生後兩側睪丸會下降至陰囊,到了6個月時,隱睪症比例僅0.8%,若寶寶6個月時睪丸仍未下降,應至小兒外科或泌尿科檢查。
症狀:睪丸未降至陰囊
沒在陰囊發現睪丸,不見得是隱睪症,有時睪丸的位置較高,即睪丸在腹股溝還未下降;或孩子因為緊張或天氣冷而睪丸倒縮,出現「提睪反射」,因此,家長自行檢查時要稍微注意。
改善方法:寶寶6個月前手術
當男嬰到了3~4個月,睪丸仍未進入陰囊,且排除高位睪丸或提睪反射,傅承偉醫師建議,即早進行超音波檢查,以確認睪丸是否仍在腹腔內。一旦被診斷為隱睪症,最好在寶寶6個月大時至小兒外科就醫,並評估手術治療,以免腹腔的溫度較高而影響睪丸發育、製造精子的能力,甚至造成睪丸萎縮變性。
6. 陰唇沾黏
<症狀:小陰唇黏連
陰唇沾黏即是女嬰的小陰唇黏在一起,陰道口看起來彷彿被封住。雖然陰唇沾黏的發生率不高,卻容易導致泌尿道感染。
改善方法:塗抹藥膏
陰唇沾黏時,會開立含女性荷爾蒙的藥膏塗抹,以刺激小陰唇分開。父母也可在家自行檢查女寶寶是否有陰唇沾黏的狀況,傅承偉醫師解釋:「利用換尿布時,將寶寶的大陰唇撥開,如果發現小陰唇黏在一起,即可能是陰唇沾黏。」
養成好習慣,呵護寶寶的生殖器
日常生活中,幫寶寶清潔、呵護生殖器官時,應掌握哪些重點?以下提供給父母們作為參考。
保持清潔乾爽
寶寶解完便,應盡快幫他更換尿布、沖洗屁股,並稍微清洗尿道口,傅承偉醫師表示:「別使用肥皂過度清洗,以免產生刺激不適,甚至引起發炎。」若使用溼紙巾擦拭糞便,避免使用含化學藥劑或香精的溼紙巾,而清潔後應保持下部的乾爽。
選擇合適尿布
選用吸水性良好的尿布,並配合孩子成長而更換尿布尺寸。另外,如果天氣炎熱,應增加更換尿布的次數,避免引發尿布疹。
清潔包皮別太用力
男生包皮較長,家長清潔時應避免強硬將包皮推開,否則可能造成包皮裂傷,甚至感染。傅醫師指出:「試著每天洗澡時,稍微將包皮推到有點緊就停止。」每天做拉扯動作,可加速包皮鬆開,不過,要注意力道,別用力過度。
http://blog.xuite.net/dadupo54/yunfu/34782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