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作文題鼓勵沉默? 明哲保身?

第三屆文憑試(DSE)中文科昨開考,作文試題成為討論焦點。其中一題要求考生以「必要的沉默」為題續寫文章,被網民批評是「維穩題」,強迫學生認同沉默。另有教師指,今年題目頗深,需一定閱歷才能答好,難取高分。

昨午開始,多個Facebook專頁轉載新鮮出爐的文憑試作文題,當中包括應屆考生、學民思潮的黃之鋒及前學民思潮成員張秀賢等。其中最受爭議的一題,要求考生敘述一次選擇沉默的經歷,並以「必要的沉默」為題續寫文章,有網民形容為「維穩題」。

中文教授:非要求永遠沉默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直言有關試題非好題目,限制了考生立場,亦不切合現時社會環境;認為考評局應以「論沉默」為題讓考生多角度思考。進師盟成員兼中學教師周子恩則指,題目中的「必要的」,較傳統「沉默是金」的說法限制較多,易惹誤會:「沉默是金可以是正面,但必要的沉默,必須有其必然性。」

不過,亦有學者認為考評局設題恰當,並無偏頗。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黃念欣指出,題目並沒有要求考生認同「永遠沉默」:「它要求考生以一件事情引入,所表達的是擇時擇地的沉默,並非認同沉默在任何時候均是正確的。」她又認為其餘兩條題目均簡潔易明,可測試考生以文字議論、敘事及抒情的能力。

中文科補習名師林溢欣指,今屆出題合理且在預料之中,但料考生難取高分。如「必要的沉默」中,考生需以敘事抒情手法,交代本想力陳己見,但後來選擇沉默的轉折點,憂學生會將續寫變議論文。他又說此題着重扣題功夫,但由於年輕人歷練較淺,憂離題情況嚴重。

教師:閱讀卷較以往淺白

至於閱讀卷,無論文言文或白話文均被老師評為較以往淺白。白話文引用台灣作者徐國能的《第九味》,藉味道反思人生;考生要寫出文章無明言的「第九味」是甚麼。

李求恩紀念中學中文科老師張桂芬指,要學生從味道領悟人生經歷,對中六生來說應可應付。昨應考的胡同學則認為文言文較難。

對被指出題偏頗,考評局回應指,就「必要的沉默」一題,考生可從情感或理性角度切入,抒述個人對「沉默」這種取態的思考,在立意、選材上均有充分發揮空間。

台公開試常用徐國能文章

中學文憑試已連續第三年引用台灣作者的文章作閱讀能力試卷考題,有中文科老師指,台灣作家多寫說理性散文,有不少想像及發揮空間;亦有老師慨嘆本港閱讀文化不及台灣,年輕人局限於看愛情或偵探小說。

北角蘇浙公學資深中文科老師陳匡正指,徐國能是台灣當代作家,文章多次在台灣公開試出現,認為當局或盼在文章上向台灣借鏡。他指台灣文章較多深層意義,如是次考題便是徐國能的《第九味》,以人人皆知的飲食味道暢談人生態度。

廠商會中學中文科主任何慧微則認為,教師授課時多以本地文章作例子,考評局選用台灣文章,或是為免有太多考生曾閱讀過;且本地作家會將自己經歷、個人觀點在文章中凸顯,台灣作家抒發情感則收藏字裏行間,有不少想像及發揮空間,多使用修辭手法亦可配合出題。

(2014-4-8  晴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