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受情緒病困擾 孩子難理解 礙家庭關係
情緒病除影響患者自己外,亦會令身邊人感到不知所措。尤其年幼子女面對情緒不穩的父母,或會產生恐懼、不安,甚至自責,若沒有適當的宣洩,有機會引發其他行為或情緒問題,最終在家中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有社區機構便提供適當支援服務給予這批孩子,讓他們認識精神健康、了解患病父母的情況,並透過藝術治療及親子活動等,孩子與家長一同面對,有助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 Ivy於08年因家暴帶著女兒獨立生活,變成單親家庭,一人擔起父母的角色,感到無助,亦開始出現情緒問題,患上焦慮症,「當時好多負面情緒,好唔開心,又唔識講,好多時自己嘅情緒都未處理到,成日喊;個女見到我喊,佢都會好易喊,喺學校都試過因好小嘅事打同學,最嚴重試過兩母女鬧交,佢攞刀指住我。」因種種跡象,讓Ivy意識到需要處理女兒的情緒,經朋友介紹參加社區的支援服務。 父母病情直接牽動子女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服務發展主任盤鳳愛表示,並非所有受情緒困擾人士或精神病復康者的孩子,一定會遇上成長困難,若家長已得到適當支援,孩子亦能健康成長。不過,她指出,若家長未有適當的支援,其情緒也會直接牽動住孩子的情緒及影響他們的生活,如部分孩子見到家長不開心,便不輕易講出自己的問題,「怕家長會再唔開心」,因而容易變得情緒化,習慣將困難收藏、不處理,最終解難能力下降,反令情緒困擾加重。 盤鳳愛更稱,「焦慮」會傳染,部分患有焦慮的家長,可能其孩子都會經常處於焦慮狀態;部分患有思覺失調或迫害妄想症等較嚴重精神問題的家長,其子女「成日聽住話有人會害我哋,都會容易出現不安同缺乏安全感」,甚至因父母發病時的古怪行為,而感到尷尬、自尊心低落等。 求助支援愈早愈好 該中心於10年前推出結伴成長計劃,特別為6至15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人面對家人患上精神及情緒困擾而設;透過輔導、藝術治療、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師友計劃、親子康樂活動等,協助孩子在學業、身心、社交及價值觀方面,得以正面及全面的發展。盤鳳愛稱,服務至今,每年平均有200人參與,在不同家庭、不同孩子所面對的問題有異,故中心會提供適切的個人支援,更強調孩子愈早得到支援,對其成長愈好,一般黃金期是小學時期,讓他們及早明白何謂精神健康,同時學懂關注、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在家庭小組訓練中,亦會鼓勵家長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毋須在家中有所隱瞞,有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Ivy直言,教育子女很難,愈大愈難教,升中後又會面對另一些問題,但現年12歲的女兒在參加服務後,情緒明顯有改善,人變得開朗,兩人的溝通變得和諧,關係猶如朋友;目前女兒亦會返回中心當義工,協助其他有類似經歷的小朋友。 行為上:經常無原無故的哭泣、容易退宿,做事欠缺自信,或對自己要求過高容易自責、與同輩相處有困難,甚至有自毀行為。 留意情緒轉變:如失眠或睡眠太多、忽略個人儀容、孤立自己、減少說話。 身體情況:經常出現沒有原因的身體毛病,如胃痛、頭痛、心跳加速等。 家長察覺孩子有以上情況需抽空多瞭解孩子需要,如遇困難需尋求協助。而家長亦須關心自己身體、情緒需要、病況及治療,以有足夠心力照顧孩子。 資料提供:結伴成長計劃(熱線:2386 1717) (2016-3-4 AM730) |
|